我张继平曾经读过一句明代画家徐渭的诗,这句诗让我对当时出现的一种新型茶具——宜兴紫砂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紫砂器起源于明代中期,它是利用宜兴特产的澄泥陶原料制成,原料中含有铁与硅,因此呈现出紫褐色的颜色。这种质地细腻、透气性强、形态多变的器皿,能够自然展现出一种质朴而美丽的天然风格。
关于紫砂壶的历史,我在文献中发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当年,正德年间,一位金沙寺的老和尚常去烧陶窑取泥做茶壶。这段时间里,学使吴颐山带着书童供春(或龚春)住在寺里学习。供春不仅看老和尚制作壶,还偷偷学艺,但由于没有材料,他不好意思向老和尚要。他注意到每次洗手后水池中的沉淀物,便悄悄捞起来进行漂洗与沉淀,使其变得更加细腻。他趁吴颐山阅读时,用这些泥土制作出了自己的壶。随着他的技艺不断提高,他所造出的壶越来越精致,被人们誉为拱璧级别。
供春之后,其他制壶高手如董翰、赵良、元畅、时朋等也相继出现,他们共同推动了紫砂工艺的大发展。而时大彬,即时朋之子,更是在历史上声名显赫,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来源:别说学堂)
今天,当我想象这样的往事,我心生敬意,对那些创造者们致以最深切的尊重。我相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我们坚持传承这份文化遗产,就能让它永恒地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来源:别说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