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萧氏高新科技工业园一期工程于2011年全面投产。


萧氏邓村王家垭科技园红茶生产线完成自动化萎凋工序,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萧氏“茶树鲜叶水洗”专利技术,提升了茶的健康品质。

萧氏高新科技工业园立足茶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实现了技术集成和产业集群。

萧氏茶树良种无性系智能化繁育基地,实现了茶苗优良品种的推广和规模化生产。

萧氏茶树籽油生产线将茶籽“变废为宝”。

5月11日,萧氏楚红工夫红茶新品“皇乌眉”正式发布。

萧氏茶食品、茶饮料、茶粉体系列新品在“皇乌眉”发布会上集中展示。

萧氏,可以是姓氏,也可以是品牌。

30年前,中国名茶之乡—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一位14岁的小小少年,泪别心爱的课堂,开始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

上帝关了一扇门,也会打开一扇窗。望着家乡漫山遍野的绿意,小小少年暗自许愿。

30年光阴荏苒,昔日少年早已成长为掌舵中国茶业龙头企业的商业巨子;30年深耕不辍,小小少年将自己的姓氏锻造成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

少年叫肖勇,公司叫萧氏。

萧氏茶业集团公司以打造中国现代茶企为己任,用工业理念谋划现代茶产业发展,做足“一棵茶树”大文章,延伸茶业全产业链。从全国茶企百强中的49位一路飙升。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企业百强榜显示:2014年,萧氏茶业集团再次位列百强前5位,这是继2006年以来,该集团连续9年位居湖北省同行业首位。

萧氏使命:现代茶文化的核心是健康

—将茶产业打造成生命经济的主体

在中国,茶是商品,亦是文化。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品茶,历来被认为能静心、养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效。

对于商家而言,实现茶叶的商业价值,关键在于谁能赋予茶叶更好的文化。

有人赋予茶以贡茶的高贵血统,有人赋予茶以动人的故事……“茶与文化水融,但茶叶离开健康,茶文化便失去了载体。”而在萧氏茶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肖勇看来,现代茶文化的核心是健康。

现代工业的发展、农村劳力大量进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弱化等多种因素造成了农作物管理的随心所欲,有些地方的茶叶鲜叶几分钱一斤萧氏也不敢收,“农药残留味道刺鼻”。

肖勇说,如果都不确定喝的茶里是不是有农药残留,谁敢喝?

当人们对饮食安全诸多诟病之时,肖勇和他的团队将“洁净、健康”确立为企业的生命,要求所有萧氏人坚守生命底线。

为防“农残”,萧氏人立志将自身做成行业标杆。

他们自建生态茶园,进行示范推广。实行“以企代村”,推行茶园标准化管理;把专家请进茶园开展培训,将专用药肥送到田头,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公司产业链接的30万亩核心基地,其中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叶基地面积19万多亩。

传统制茶用柴火,1公斤干茶4公斤柴,“兴一处茶业毁一片树木”。萧氏率先组织实施“能源”,掀掉柴火灶,所有茶叶加工厂全部使用电、柴油、液化气之类的清洁能源,既保障了茶叶鲜叶品质,又使全部茶园都掩映在绿树荫浓之中。

在晴耕雨织的农耕社会,茶树生长主要依赖自然条件,泽日光雨露,吮大地精华,算得上绿色环保。但随着工业的发展,雾霾、沙尘等带来新的污染。喝茶人也因此增添了一个新的习惯,那就是泡茶的第一道水倒掉不喝,名曰洗茶。

千百年来,在传统制茶工艺中,没有清洗鲜叶这个环节。“洗净鲜叶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企业创新的最大亮点。”为了给消费者提供健康茶叶,萧氏集团开始挑战传承数千年的制茶工艺。

萧氏集团组建技术攻关小组,经过4年时间反复研究试验,在2008年6月,完成了鲜叶清洗工艺的自主研发,并打造了世界首条茶叶鲜叶清洗自动化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从茶叶鲜叶进料、清洗到干茶出口,全程全封闭,无缝对接,集智能化、自动化、清洁化和中国味于一体。

业内专家评定:该工艺改写了国内外几千年来茶叶鲜叶不清洗的历史,实现了茶叶由农副产品向食品的根本转变。此举获得了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同时也成为萧氏在市场上攻城掠地的独门武器。

如今,冲水即饮,已成为许多茶客认同萧氏茶叶的重要特征之一。

走进该公司充溢着茶香的制茶车间,眼见洁净的车间,铮亮的生产线,不禁为萧氏人的这份“健康”答卷叫好。

从茶园到茶杯的可追溯质量保证体系一目了然,每批茶叶产品出库的检测报告完整详尽。

此外,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萧氏茶业集团公司推出“一次一袋”的小袋化商务茶包装,并实行一周一送的保鲜销售模式。展销中,部分单位要求购买简装大袋散茶,萧氏“拒售”。“大袋开封时间长,容易造成茶叶氧化和饮用中的二次污染。”萧氏人说,坚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产品和饮用方法,是茶叶企业的重要使命。

萧氏责任:发展现代茶业是湖北茶企的不二选择

—打造中国第一茶叶快销品牌

提到茶,浙江有西湖龙井、河南有信阳毛尖,福建有武夷岩茶……

湖北有什么?

这个问题,关起门来,不难回答。一旦打开门,湖北茶业多少有些尴尬与落寞。“中国十大名茶多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贡茶的身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肖勇说,老祖宗的馈赠,争不来抢不来、怨不得怒无用。

可是,没有老祖宗的馈赠,就注定没有出路么?

肖勇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即便现在没有路,走着走着,总会有的。

肖勇说,萧氏1999年注册第一家公司,此后6年多时间,萧氏的茶叶加工与现在许多茶叶加工作坊一样,车间杀青、揉捻、理条、烘干四种简易设备独立设置,杀青靠柴火提供热风,各道工序之间全由人工转运衔接。

转机出现在一次国内茶叶博览会上。

在一次国内茶叶博览会上,一条“中国七万家茶企不抵一个立顿”的消息让肖勇大为震惊。他决定走出去看看。这一次,从东亚到西欧,他转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真是不看不知道我们有多落后。”肖勇边看边思索:鄂西茶区青壮年出门务工,事茶的人越来越少;茶叶面积逐年扩大,加工规模上不来;茶资源利用率低,绝大多数浪费;茶叶品质千差万别。“纵观中国茶企,大多都还是在走传统茶业的路子,如果湖北茶企能尽早从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的转型,湖北就有望实现弯道超越。”在肖勇看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唯一出路是走现代茶业之路。“现代化的第一步是拥有先进生产力。”于是,一场“以先进装备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取代简易设备与手工结合的工业”在萧氏风生水起。

萧氏集团将所属茶叶加工厂都用现代先进装备进行了复制,在萧氏集团,无论走进哪家车间,都是清一色的现代自动化茶叶加工设备,让人赏心悦目。

2013年6月,又一条国际领先红茶生产线在萧氏王家垭茶产业科技园落成。红茶的摊青、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各道工序在一条封闭的生产线上自动完成,日产量高达3吨。

那么,第二步呢?

肖勇浸润茶业几十年悟出一个真理:掐芽尖永远‘掐’不出现代化。“传统茶叶产品只用了不足10%的嫩叶,90%的茶叶资源一直处于浪费状态,茶叶浑身是宝,只有立足资源禀赋深度开发,综合利用,才能追求其价值最大化。”肖勇说,全产业链是现代化茶业的第二步。

2008年,萧氏王家垭茶产业科技园建成后,萧氏对市郊的一片荒地再度开发,兴建茶产业高新科技工业园,打造茶叶全产业链,通过资源综合利用,使茶叶既能喝,又能吃能用。

萧氏茶业全产业链从育苗开始。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工厂,共2万平方米连栋智能温室,全部实行穴盘育苗,年产种苗上亿株,有力推进了茶区茶树改良。推广无性系良种,茶树籽变成了废物,又投资建成了茶树籽油脂加工厂。工业园内有茶粉体、茶食品、茶饮料等各类生产车间,茶系列产品多达76款。

一棵茶树的鲜叶目前在萧氏已被这样综合利用—

顶部原料精制成传统茗品,绿茶、红茶、白茶、花茶、乌龙茶、青砖茶等品类齐全,品牌繁多,其中“萧净尖”、“金香品雪”等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

上部嫩叶加工成平民喝得起的“百姓健康茶”和商务茶;

中部大叶大梗生产出口产品和茶饮料。袋泡茶、红碎茶、绿碎茶价廉便捷,各类饮料各具风味。生产饮料浸泡后的茶叶又进行二次提取,最后的茶叶渣再度转化为鸡饲料;

末段粗叶研磨成茶粉体,衍生了茶餐业和茶糕点、茶蜜饯、茶瓜子等系列茶食品。同时加工生产了具有清新功能的车茶枕。

萧氏正在建设的工业园二期工程以综合利用茶叶提取物为主,正在向茶叶的食品级、医药级、化工级深度进发。

有资料表明,日本将茶叶“吃干榨尽”,每亩茶叶收入高达5万元。“茶叶是湖北农业的支柱产业,现有茶叶面积450多万亩,如果通过茶叶综合利用,使亩平茶园收入达到3万元,湖北有望成为千亿现代茶产业强省。

萧氏情怀:让茶乡的孩子不再有泪

—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才是发展的王道

30年的时间,可以模糊很多的记忆,也可以让往事经过岁月的冲刷日渐清晰。

即便坐拥亿万身家,肖勇说,依然无法擦拭14岁那年,因为家境贫寒不得已挥别校园时的泪水。“让茶乡的孩子都不再有这样的伤痛。”肖勇说,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他始终是茶乡的孩子。

杨家湾村是夷陵区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从夷陵城区出发,驱车近4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茶叶收入是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然而,因为茶树品种杂,鲜叶采摘标准差,茶农辛辛苦苦采摘却卖不了好价钱;另外,加之配套的茶叶加工能力严重不足,标准化程度低,产品价值低,无序竞争严重,茶叶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

茶农的艰辛,牵动着肖勇的心。

在实地考察种植环境后,萧氏茶业集团公司选择杨家湾作“试验田”,在该村实行了整村土地流转,将“村企共建”融入一体。

该项目改造茶园总面积6131.74亩,按照现代茶园建设标准,对现有老茶园进行统一改造,配套建设茶园水、电、路、病虫绿色防控等设施;建设清洁化茶叶加工厂1个,主体建筑面积6365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亿元,一期投入1亿元。

2013年夏末的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施工队伍开进了杨家湾村。历时近一年的艰苦建设,目前,已建成鲜叶收购大厅及包装车间1457平方米、茶叶加工车间及办公区4402平方米、员工生活区506平方米。配套建设配电房、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引进茶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茶园管理设备及名优茶加工设备300多台套,山坳里已经透出一股现代气息。

让茶农“经济收入持续增长,生活环境大为改观”是萧氏进入杨家湾时确立的两个立足点。

如今,走进今天的杨家湾,占地20亩的现代茶叶加工厂已经落成,清洁化生产线、名优茶加工设备依次排开;已经改造成型的茶园依湾就湾,随岭就势,茶园道路、排灌沟渠等辅助生产设施贯穿茶园,黄板纸、杀虫灯等生物防虫器具点缀其中,现代生态茶园已经初具雏形。

围绕着这座现代化的加工基地,一条条水泥道路正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一片片绿色的茶园中镶嵌着一栋栋新楼,一幅现代农业产业的新画卷已经呼之欲出。

3组茶农张远大7亩茶园往年收入3万元左右,今年到目前已进账2万多元,“我7亩地全部流转了,现在在茶园改造组里务工,今年全年挣个5万块轻轻松松。”


杨家湾村支部吴开炳算了一笔账,茶农往年都只有一季春茶可收,现在萧氏一年可以收三季茶,茶农收入翻番没有问题。“产业化经营,最关键的是带动农民致富。山区发展现代茶产业最难的是茶园全程机械化和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如果萧氏在杨家湾把很多‘不可能’变成现实,就能对山区现代茶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肖勇说,茶农增收,产业才能增效,这是最基本的理念。

现代化、城镇化的元素在深山坳里不断扩展,杨家湾全程机械化生态茶园、萧氏集团茶叶加工的高端自动化设备和茶叶深度加工的全产业链链接到一起,萧氏现代茶产业的发展将如虎添翼。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茶农的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和无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