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法,源自陆羽的《茶经》,是一种精妙的烹制技艺。它要求使用特制的饼茶,将其经过炙烤和碾碎成细末。在汤沸初起时投入末粉,并以环状搅动,使其沸腾后即停止。此法与煮茶相较之下,茶叶不先被冷水浸泡,而是直接用热水冲泡,并需在较长时间内进行熬煮。
这门艺术包含了八个关键步骤:备好器具、选择清水、取火烧热、等待汤沸、将饼茶炙烤至香气四溢、碾碎成末粉、罗(筛)出适量的粉末,再来一次“煎”(搅拌)、最后谨慎地酌量饮用。
在中国唐代中晚期,这种方法极为流行,其诗歌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对此法的喜爱。刘禹锡的一首诗《西山兰如果试茶歌》中描述了一位君子品尝到一壶刚沸腾过的松声鼎中的香气,以及白云如花般漂浮在瓷杯里的景象。而僧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中的诗句则赞美了文火下的香味,以及寒泉中蕴含着独特风味。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也是一个懂得欣赏美酒佳肴的人。他在多篇作品中提及过他对于新鲜茉莉花和龙井绿色的欣赏,如他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情景——白瓷杯里盛满滚热的小曲尘,红炉炭火旁边,一盏轻烟袅袭升空中的花朵仿佛随着蒸汽飘扬而上。
卢仝与李群玉也各有所述,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出了对这门艺术形式深厚的情感与尊重。五代徐夔则以其生动的地理意象描绘出一场盛宴,其中金色黄金般细腻的团练如同春日游丝一般轻盈,他还形容那滚开后的鱼眼汤底泛起层层波纹,就像秋夜萤光闪烁一般璀璨迷人。
北宋苏轼与黄庭坚,则进一步展现了他们对于点心制作过程中的精致情趣,他们借助于这些小事物,展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生活却又贴近自然之美丽的心态。南宋陆游虽未能亲身体验,但他仍通过文字传承下来的知识,与我们分享了一个时代人们对于这种文化实践方式深沉的情感和敬仰之心。这段历史上的点心制作技艺最终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但留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珍贵且充满情感价值的手工艺品以及那些记录下这些瞬间美好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