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吴传攀 吴卜算报道:12月10,县头陀镇虎形村大滑岭标准茶园,垄垄茶园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青翠欲滴。茶农们挥舞着锄头,在茶树下挖沟,将一担担农家肥埋进土里。“茶叶是我们致富的金叶子,利用冬闲时节,为茶园施肥,明年茶叶产量会更高。”在此劳动的茶农宋华友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头陀镇地处江淮分水岭北坡,境内多高山,常年云雾缭绕,生态环境优良,适合茶叶生长,茶叶是该镇群众的主要增收渠道之一。 在近日召开的2014中国茶叶学会团体会员会议上,中国茶叶学会公布了第四届“中国名茶之乡”评选结果,县成为安徽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产茶县。这是该县茶叶主打品牌“岳西翠兰”成为国宾礼茶、“”用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中国驰名商标之后,获得的又一项国家级殊荣。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是全国重要的绿茶产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安徽茶产业十强县、全国“百个”茶叶发展优势县、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岳西翠兰”茶叶享誉全国。该县产茶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为唐代陆羽《茶经》所指“舒州”、“寿州”茶区分野之地。明清方志有“茶优异,多入贡”的记载。本地至今流传于民间的茶诗、茶舞、茶戏、茶歌仍有很多。近年来,该县主打岳西翠兰品牌,着力发展茶业经济,做大做强岳西茶产业。2014年茶产业呈现出“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业产值,农民人均茶叶收入”四增的可喜局面,全县茶园总面积15.4万亩,总产4450吨,产值14.2亿元,茶产业已经成为岳西农业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全县40万人口30万茶农,他们热爱茶业,保持优良传统农耕习惯,在生产中注重不使用化肥、农药,坚持手工除草,茶园又远离污染源,多年来权威检测,茶叶全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岳西县农委主任王学放介绍说,岳西翠兰茶园全部分布在深山峡谷之中,绝大部分海拔在600-1000米之间,终年云雾迷漫,野花熏陶,土壤肥沃,茶芽鲜嫩肥壮,所产岳西翠兰,营养丰富,其中氨基酸含量高达7%。专家评定岳西翠兰“内质优异,风格独特”。 “新世纪以来,岳西县瞄准国内国际市场,立足山区自然优势,强力发展茶叶生产。茶叶经济的发展,使贫困山区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岳西县政府副县长方志国介绍说,2013年,岳西县研究制定了关于强化新一轮农村产业化扶贫的决定,着力建设大基地、大品牌、大龙头、大市场,大力实施“两品三化”(品质、品牌、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战略,实现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跨越的发展思路。力争“十二五”末,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6万亩,茶叶总产6000吨,茶农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将岳西翠兰品牌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 为严格岳西翠兰品牌保护,该县成立了“岳西翠兰品牌管理委员会”,由农委、工商、质监部门分别领衔茶叶品质监督、茶叶品牌创建与管理和茶叶产业化建设督查工作,加强市场管理,维护岳西翠兰的声誉。近年来,岳西翠兰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14年,岳西翠兰品牌价值为9.18亿元,在全国20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位居前50名之列。岳西县认真组织实施“两品三化”战略,大力推进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群众种茶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茶叶产值年均增长15%,茶产业已成为岳西县第一支柱产业和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