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山区的安徽桐城,小花茶生态示范园里,雨后初晴的美景下,茶农们正在忙碌着。他们修剪通风道,清除杂草和枯枝,为茶树打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石硫合剂,他们全面防治多种病虫害,以减少来年病虫发生基数。
“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桐城人对这份情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这里,小花茶早已被历代文人写进诗歌中,就像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地域文化的一面镜子。
昔日宫廷御用的桐城小花茶,如今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之一。这一转变并非偶然,它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色彩。
桐城小花茶,这里的绿类佳肴,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产于龙眠山,这片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砂壤土、PH值5-6.5——极为适宜生产高质量的绿叶。我国古代文人鲁山公曾在此地发现了一些异质籽,将其播撒于椒园之中,从而创造出了一款名为“兰花”的独特香型。
传统上,在谷雨前后开采的小花茶,现在则提前到了清明前,以更优良的无性系良种进行选育。一芽一、二、三叶均需符合严格标准,即壮实、匀整且茸毛显露,然后经过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等精心工序,最终呈现出翠绿色的外形和兰香甜韵的情趣,是典型代表中国四大名曲中的“色翠汤清,兰香甜韵”。
1986年,小花茶被评定为安徽省名级产品,并在1998年获得中国国际名酒展览会推荐产品称号。此外,还荣获过多个奖项,如2007年的“中杯”一等奖,以及2010年第五届及2012年的第六届中国(安徽)国际博览会上的“十大品牌名级”。它还入选了国家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项目中的特色农业产品,并连续两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随着时间推移,“小花”牌桐城小花茶得到了更多认可,被列入了国家级别的大型展览活动——国礼徽品系列。而近几年的发展,让这个地方更加繁荣昌盛。“三语融合”,即将市场需求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以及保护传统工艺与现代管理相融合,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果实。
如今,不仅是当地居民,对于这份来自遥远过去的小朵云端,也怀揣着对未来希望满满的心情。在这里,一场关于生命力与智慧传承的大戏正在上演,而那位曾经参与到这一切的人们,他们也许已经成了故事的一部分,或许还没有,但他们共同编织出的传奇,却将永恒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