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么一段单口相声。为什么不叫讲故事哪?因为听故事可以不笑,听相声就必须笑。可是您实在要不笑,我也没办法。
我说这段儿不是现在的事情,这是清朝的这么一回事。出在什么年间哪?咸同年间。那位说:没这个年号啊?因为不是在咸丰就是在同治,我也记不清啦!
这个事情出在山东济宁。有这么一家儿财主,家里有四个儿子,虽然是亲弟兄,可是这哥儿四个脾气不一样。老大忠厚;老二老实;只有这老三要多奸有多奸,要多滑有多滑,一点亏儿都不吃,交朋友人家都不交他,简直是瓷公鸡,铁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干脆,说他身上一根毛都拔不下来!这个老四哪,不但忠厚老实而且还不爱说话。他瞧不起老三这种种行为,也别人跟他说话他还是回答两句,只要问他什么,他就“不”、“是”、“哼”。日子长了哪,都更反对了,就管他叫傻子;小时候一起念书就是冰炭不同炉,大了就更到不到了一块儿啦!
这年正赶上之年,要上京去赶考。他父亲就给择了个良辰吉日,说:“你们动身。”到了动身的头天晚上,有一个小孩心想:不能带傻子去,就那个份儿气人的劲儿的,看谁能中过去吧,那边的人都得走进来。
第二天早晨,他爸爸亲自送他们出门外,他们上了马刚要走的时候,他拦住了:“大哥、二哥,你们这样走吗?”他的哥哥们问:“还有什么事呀?”“咱们上北京干吗去?”“赶考去!”“那么到考场里干什么呀?”“做文章啊!”“还是的,没有学问怎么做文章啊。”“我说呀,现在我们就做一首诗,我们哥几个每人写一个字,要写完那首诗来,就跟着上北京。”
所以他们开始写诗:
第一句由大哥开头,是:
出门上雕鞍,
第二句由二哥接过,是:
手接鞭,
第三句则由小三抢先道出了:
此去谁得中?
最后,小四毫无预兆地插入了一字:
咱。
众兄弟惊讶之余,一致认为这是最正确答案,因为按照逻辑,如果没有参加考试的人,那么自然能够中过去。
随后,他们继续前行,在路途中又遇到了其他奇特的情景,比如一次棺材抬运、一次婚礼和一次独木桥过河,每次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着这些兄弟之间互补、彼此依赖的心态。
然而,小三始终无法摆脱自己的固执与贪婪,无论是在饺子的分配还是其他任何事情上的争议,他总是一副挑剔且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整个旅程充满了紧张和期待,同时也让他的兄弟感到既忧愁又好笑。
最终,当他们抵达京城准备参加考试时,小三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定改变自己,以一种新的方式参与家族的事务,而非以前那种只顾个人利益的小聪明。在经历了一系列曲折之后,这五个人成为了彼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彼此产生深刻影响,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