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中,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一座古老窑坊——田记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国家级非遗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的田静,在这个特殊时刻带着提案来到北京,她希望通过她的故事和经验,为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回想2019年,那是田静履职的第二个年头,她提交了《关于国家支持非遗手工技艺成立公益技能培训机构,加大政府购买力度的提案》。这个提案凝聚了她多年的酸甜苦辣,是对非遗传承工作深入实践、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田记窑位于建水县,是专注于建水紫陶制作和技艺传承的地方,每年大年初四都会举行隆重而庄严的祭窑礼。但是今年,由于疫情影响,这份节日变得异常寂静。 田记窑创始人的心中充满忧虑,因为刚从这里学成出师的青年们需要一个平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让这些青年有机会学习并发展自己的手艺,田静在2004年创建了“陶茶居工作室”,致力于制作茶具。她相信喝茶是一种文化生活体现,而茶具则是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美好生活追求相结合的桥梁。在多年的努力下,“陶茶居”成为云南省驰名商标,一把紫陶茶壶不仅精致,而且背后蕴含108道技艺之匠心打磨。
然而,免费教导没有人学的问题困扰着她。她尝试收徒,但发现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人因为经济压力无法长期学习。于是,她提出给30块钱每天补助,并且只要学会了,就可以转为学徒工,有收入就有动力。这不仅解决了他们短期内吃饭的问题,也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手段。
经过十余年的教学,田记窑培养出了300多位紫陶手艺人,他们现在月收入从900元增长到了一年6万多元。这对于那些曾经被认为没有希望的小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让人们看到了非遗产业带来的平台和机会。
面对疫情,这些曾经抱怨无聊,现在却抱团取暖,用电商平台打开销路,如今公司已经接到几笔订单。这一切都证明了一点:守住精致的手艺,无论困难如何,都会过去;要适应变革,不可等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在乡村地区默默耕耘的人们,以及他们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工具来推广自己的作品,比如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直播销售或分享其制作过程,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