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艺术作品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必须解决“深”这个字,要站在人民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来创作。要去除作品创作中的功利和浮躁,只有长期深入生活,把生活作为塑造作品生命的现场。艺术家要深耕现实生活,从生活中获得滋养,用创作回馈生活,用创作给心灵以滋养,下足“笨”功夫,做好“深”文章,才能创作出充满时代气息、富有灵魂的作品(3月14日光明日报) 文艺如茶,精品文艺作品如上等好茶,味道相同,经历相似,成功之道在于下了真功夫。所谓“功夫茶”者,不仅在于品的讲究,还在于烹制茶叶的过程,以及种茶收茶的过程,每一道工序都是需要“功夫”。因此,茶之醇香源自于“慢工出细活儿”,唯有下足功夫,才有绝世好茶。在这一点上,茶道与文艺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这句诗出自苏洵之手。苏洵是在说品茶,也在说种茶,在他看来,品茶当然是福建的茶为上品,这是选茶的“功夫”,而种茶也是一种乐趣,也需要“功夫”。诗是好诗,茶是好茶,茶与诗,茶与文艺有着天然的联系,要么形似,要么神似,或者文艺干脆以茶为蓝本展开。 众说周知,但凡好作品,大都会流芳千古,传至万世,启发人生,但人们大多关注作品的具体内容和散发出来的幽香,却很少人关注作品的发生、发展和成形的过程。作品的经典在文本本身,更在于成文前的“文艺酝酿”,“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就是这个道理。 诗虽好,但“功夫在诗外”。每一部优秀文艺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串让人哭让人狂让人感言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就是作品本身的积累成分。《史记》有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你看似“满纸荒唐言”,却是一部创作者的“辛酸泪”流成的故事之河。创作者们没有学“功夫”的闲情雅趣,但无形之中,却在以“功夫”的心态来滋养自我的文艺气息。经过年少轻狂,经过千难万险,经过岁月淘洗,走过铅华之路,迎来满目疮痍,却得到创作的基础和悲与喜的灵感铺垫,是理性的光华,也是感性的诱发,所有的历程累积在一起就成了一首诗,但功夫却在诗外。慢工总出细活儿,自然之理,文艺之道。 其实,“慢”是个中性词,与“快”相对,并没有好与坏的区分。但总有人反驳道,古人出口成章,文不加点,好作品总是挥毫而就,以此就认为“快”才是优秀作品的修来之道。殊不知,所有的“快”文章都需要几十年的积累铺垫,没有这些“慢”功夫,关于“快”的奇迹就不会发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文艺的“慢”与“快”是相对的,但总体来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需要时间来锤炼,于是慢一些更有味道。 成就伟大的作品,需要伟大的人物,但凡伟大之人,都要有一颗“慢”心态。“慢”是功夫,是沉淀,遇事不慌,遇挫不弃。它是一杯清澈幽香的“功夫茶”,经过种与收,挑拣与泡制,才能品到文艺馨香的味道。(特约评论员徐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