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黔湄高原,一个传奇般的茶树系别诞生了——黔湄419,或被称作抗春迟。它是一种独特的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拥有二倍体的遗传结构。这棵树的故事始于1958年至1965年间,由贵州省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所巧妙地通过单株育种法,从镇沅大叶茶与平乐高脚茶自然杂交后代中精心挑选出最优秀的一株。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不仅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广泛分布,还扩展到了遵义、铜仁、安顺、贵阳以及六盘水等区域。在四川省筠连、雅安,以及重庆市荣昌、永川等地,以及广东、广西、湖南和福建等省区,它们也找到了新的栖息之所。
1987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经过严格评估,最终认定黔湄419为国家级品种,并给予了编号GS13001—1987。这棵树以其优良的植株形态而闻名: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集,每一片上斜生的叶片都展示着其生命力旺盛的一面。每一枚长椭圆形的大叶子,都带有黄绿色的光泽,如同古老文人的智慧一般深邃;它们丰富多样且富含营养,不仅外观迷人,更是对味蕾的一个极大的享受。
芽叶生长得肥壮繁茂,是一种持嫩性强且成熟期较长的品种,其芽发育迅速,在4月中旬达到最佳采摘时机。一亩土地能够产出惊人的480公斤,这使得黔湄419成为现代农业中的佼佼者。而这份佳肴,不仅因为其丰富成分(如氨基酸1.4%、茶多酚36.0%及儿茶素总量23.0%,咖啡碱3.4%)更因为其独有的红色汤底和持久香气,使人们在品尝之后无法忘怀。
然而,这棵神奇之树并非没有弱点,它对寒冷环境有些许敏感,但却能抵御螨虫病害、高温病害及白星病等常见疾病。此外,它还擅长于扦插繁殖,为园艺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适宜海拔1300米以下且最低温度不低于-6°C的地方进行栽培,即可让这颗宝石绽放出最美丽的一面。栽培时,要注意采用双行双株模式,每667平方米安排5300余株,以确保每一片土地都能充分利用空间。此外,对植物进行严格定型修剪与摘顶养蓬,同时适时防治疾病,将会是成功栽培此珍稀之花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