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益的熟茶中,大小龙柱圆茶一直为茶客所称道。因为其棉面纸包装采用了极具代表性的宫廷黄,也因为名字带有一个“龙”字外加其产品定位,不少人将其看做大益宫廷普洱的代表作。 关于龙柱圆茶,有不少人说大益传承了过去的皇家贡茶。首先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龙柱圆茶是熟茶,而渥堆发酵技术成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清朝在1912年就已经结束了,中间相差了半个多世纪,再怎么传承龙柱圆茶也跟皇家贡茶搭不上。但是这龙柱圆茶确实也属于大益宫廷普洱的代表作,这跟熟茶的诞生却有着很深的渊源。 据勐海茶厂的一些老人们说,当年从广东学习归来,各家便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渥堆发酵技术做进一步的研究,勐海茶厂曾经按照毛料的级别分别做测试,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的标准分五个等十个级,即一等一级、二级,二等、四级,三等五级、六级,四等七级、八级,五等九级、十级。 其中一等一级最为细嫩,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芽头。用最细的毛茶发酵出来的熟茶外观精细,茶汤浓郁醇厚,为了像曾经的贡茶致意,当时人们就称其为“宫廷普洱”,早期都是以散茶的形式对外销售,后来才有了茶饼。 图片来源:大益茶 到此大小龙柱的由来也就一清二楚了。至于不少人关心的传承,虽然没有具体的历史记载,但也有个历史传说,大家权当故事听好了,至于几分真几分假,那就见仁见智了。 相传在清中后期,在易武一位茶号的老掌柜生了病,恰逢到了置办贡茶的时候。少掌柜就代替父亲率领马帮带着大量普洱茶前往数千里之外的北京城。相传在路上突然遇到大雨,恰好又没有避雨的地方,于是茶就淋了雨。等到了北京城,他们所携带的普洱茶已经发酵了,这位少东家一看慌了神,手足无措下便想着干脆自尽好了,这样就不会因为办砸了贡茶而全家受到牵连。就在准备悬梁自尽的时候,他落脚的旅店中的店小二突然出现,问清原委后也是感叹这位少东家时运不济。 在二人的交流中,小二激起了极大的好奇心,要知道普洱茶在当时乃是皇家贡茶,寻常人家别说喝一口,就是见都没见过。于是乎小二当即泡了一壶茶,那红宝石般的茶汤令所有人眼前一亮,那浓郁的滋味也令所有人赞不绝口。于是小二就鼓励少东家,有道是死马当活马医,干脆就把这普洱茶进贡上去,说不定能使皇帝龙颜大悦呢。 这位少东家也是把心一横,按照小二的话照做了。说来也巧,皇帝果然如小二说的那样龙颜大悦,不但给了这位少东家一笔丰厚的赏赐,还把未来的置办贡茶的差事全都交给他们家。如今易武老街那块“瑞贡天朝”的匾额据说也跟这个传说有些关联。 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假我想现在已经很难验证了,但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想要将普洱茶千里迢迢运往北京,中间难免也会被风吹雨淋,是不是在偶然间进入了现代渥堆发酵的过程,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把大小龙柱看成当年贡茶的延伸,倒也有几分向当年的贡茶致敬的意思。 最后回到宫廷普洱这一系列茶品上,在我看来普洱茶必须要向前发展。除了要打造出满足大部分茶客需要的口粮茶,也需要学习古人做茶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用最好的原料,最精湛的工艺去打造媲美当年皇室贡茶般的存在,我想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大家以为呢? 图片来源:大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