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风依超迷喝太平猴魁的,跟小伙伴们聊起太平猴魁,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哇,高大上”、“好贵”、“土豪”、“送领导首选”……确实,自它诞生伊始,就已经成为高端绿茶的代表,它的贵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1生态好+产量小

太平猴魁茶核心产区为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猴坑一带山区。地理条件非常优越:
三面临水,一面连山,海拔为709~777m,山峦重叠,终日云雾弥漫,残积物丰富,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90%以上。
只有好的生态环境,才有可能种出好的植物。核心的茶区,产量非常小,一年也就约产3万斤。
出了猴岗一带产的猴魁,就不能叫太平猴魁了,只能叫xx猴魁。非核心产区的猴魁,没有了它独特的“猴韵”,滋味打了不少折扣。

2
茶树佳


太平猴魁的《国标》中,规定了原料必须采用柿大茶品种或从柿大茶茶树品种选育出来的茶树品种。
柿大茶主要分布在黄山区新明乡三合村的猴坑地区。由于叶片大而肥厚,其形酷似柿子树叶而得名。
由于核心产区的昼夜温差大,日照较少,造成了太平猴魁茶树鲜叶茶氨酸含量特别高、糖分累积也多——这是太平猴魁内含物质丰富的基础,在众多绿茶中,太平猴魁的内含物质排名是在前列的。
所以,核心产区的太平猴魁,特别鲜甜,不苦不涩却又觉得滋味丰富。

只有高质量的茶树鲜叶,才有可能成就高质量的茶。
不是柿大茶制作的,哪怕工艺一样,内质也比猴魁差得多,不能叫猴魁,只能叫“魁尖”。
3工艺繁


太平猴魁的工艺是所有绿茶中最复杂的!高端的太平猴魁更加是从采摘到最后的包装,均全程手工制作。虽然,目前已经有部分工艺可以用机器替代,也仅限于低端、非核心产区、非指定茶种使用。
太平猴魁的工艺:
核心产区、传统柿大茶树为原料的太平猴魁,还是坚持用手工制作,才能完美表现出:外形肥壮成朵、滋味醇厚鲜爽、回味甘甜、独具“猴韵”。

工人把出锅的杀青叶一根一根地用手捋直,然后均匀、整齐地铺放在特制的不锈钢网盒上,即为当地茶农俗称的牵茶工序。捋直时,要用手指将二叶包裹住嫩芽形成“二叶抱一芽”的茶条。铺放时,要求茶叶不相互折叠、不弯曲、不粘连。
哪怕是熟手技工,也要10秒才能理出一根茶叶。按一根干茶克来算,也就是说:做出一公斤干茶,光是这道“牵茶”工序,就需要花一位熟手工人不吃不喝不休息,连续捋近14个小时。

理直的茶叶送到特制成形机上,手工压扁成形。
先将装有茶叶的网盒放置在成形机的台面上,然后在上面扣上一个空网盒,将上下网夹好,固定住茶条后,在上面铺上棉布,接着用木制滚轮轻轻滚压,一般滚压1次,使叶片平伏挺直即可。
滚一下而已,不是很简单吗?
其实,这个滚压的力道要非常注重:施压过重,会压破茶叶的嫩茎和芽叶,会造成茶汁流失,影响茶叶的品质;滚压力度不够,茶叶的外形不符合“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要求。

连烘焙,也是分头烘(毛烘)、足烘、复焙等多道工序。太平猴魁的烘焙一点都不比以“烘焙”著名的岩茶容易,也是用木炭为原料来烘焙,有多复杂?以“头烘”为例:
1)头烘(毛烘):毛烘也分为三次。一口杀青锅配备四只烘笼,火温依次为100℃、90℃、80℃、70℃,每笼摊一锅杀青叶,摊匀理直、靠拢,每笼烘2~3分钟,依次翻入下一笼。
第二、第三烘,芽叶摊匀,趁茶叶热软的时候用手掌按压叶片,这样能使叶片挺直、平伏抱芽;要求边烘边按压叶片。
2)二烘(足烘、拖老烘):烘笼顶温70℃左右,先高后低,任其自然下降。投叶量250g左右,烘到还软后,使用棉布做成的枕头形的软垫在茶叶上捺压,以固定扁展的外形每隔5分钟翻烘一次。烘25~30分钟,到含水量10%~15%(九成干)时下烘摊凉。一般在第二天早上复焙。
(3)三烘(复焙、打老火)温度掌握在60℃左右,每笼摊二烘叶,历时约30分钟,中间翻烘4~5次。当茶梗一折就断、手捻成末、干茶含水量3%~5%时,即可下烘。

如果您有耐性读完这么一大段文字,应该知道太平猴魁为什么那么贵了吧?总结下来就是:
生态好+产量小+茶树佳+工艺繁

极品太平猴魁

极品的太平猴魁当然是很好喝的。
汤色清绿,香气鲜灵高爽,兰香高持久,味醇鲜浓,滋味丰富又协调,不苦不涩,回味甘甜而优雅持久……这种综合体验,被形容为太平猴魁特有的“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