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白茶飘香,山头上的茶树绿意黯然,茶农们提着茶篮,双手飞扬,采摘鲜嫩的芽叶。走进磻溪镇湖林村,放眼望去,一垄垄茶园如同波浪般,连绵起伏,扮靓了山岗,托起了山里人家的“产业梦”。
茶园
村内,满眼绿意,古树巍然而立,溪水潺潺,小桥立于溪涧两旁,溪边是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大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范。
茶香
晴空下,老宅院前,在制茶工人双手抖动下,一片片茶叶均匀地洒落在竹笾上,沐浴在阳光下,芽叶在水分蒸发过程中,白毫越加显露。
老宅院前制茶
与繁忙的生产相比,湖林茶叶街则是一片热闹,沿街店铺经过仿古装修后焕然一新,张灯结彩,党旗飘飘,茶人往来,茶香袅袅,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湖林茶叶街全长700米,投资1000多万元,利用沿街村民住房进行仿古立面装修,设计改造为沿街店铺275间,其中包括茶叶店铺100多间,副食品、餐饮、农具店30余间,预计将为村民收入增加100多万元。
湖林茶叶街
湖林村因多条溪流汇集于此地,四周又多生长竹子,有水、竹、湖,所以古称“湖林头”。该地处磻溪镇中心区,是桑海、仙蒲、南广、后坪、油坑、青坑、大洋、吴阳等周边产茶村的必经之地,这里便成为磻溪镇的茶叶集散地。历史以来,湖林村一直都是商贾往来,交易繁忙,时至今日依然成为磻溪镇最大的行政村。
湖林村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据传,清初湖林周氏先祖曾取太姥山茶树在村里培养繁殖大白茶,那时各家各户都会用古法制作“白毫针叶”(现称为白毫银针)。到了清末和,福鼎茶叶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湖林周氏茶人创办“周鼎兴”茶馆,经营茶叶远销到香港、英国等地,获利频多,湖林茶青成为福鼎“白琳工夫”茶叶的主要原料来源。
采茶
而今,湖林村依然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村,现有茶园面积5000多亩,也是福鼎市绿色防控示范单位。村里共有茶叶企业和加工作坊100多家,并涌现出广福、大沁、广林福、晒鼎香、粒达等多家各级龙头企业。
湖林村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多云雾。成片的竹林与森林构成良好的生态,其酸性土壤环境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茶园与毛竹、灌木、阔叶林混生,是典型的生态茶园。历史以来,从国内到国外,湖林茶香萦绕不息,与其茶叶优良品质不无关系。
书香
湖林学校坐落在周边茶园的环绕之中,迎风飘扬的红旗下,时时传出琅琅读书声。哪怕是周末闲暇之际,或在门前屋后,或在老宅院的门槛上,依然能够看到学生捧书就读的身影。
湖林学校一角
这是一座百年老校,文化底蕴深厚。四年(1915),湖林村人周翼臣悉心精制的“白毫针叶”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三藩市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食品项金奖。周翼臣长期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当年他就创立了湖林小学,磻溪的双溪口桥、磻溪岭新桥也均是其出资修建。值得可喜的是,周翼臣的制茶技艺没有中断,已经传到第五代孙周宗建、周宗锷、周宗庆等手里,并且在传承古法制茶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
学生互相交流
湖林村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耕读传家,兴办私塾,延聘良师教授,清代有多人科举金榜题名。村内一座座老宅院见证了这里历史的悠久,浓浓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走出了诸如周瑞光、周宗佑、周庆贺、林型彪等得力乡贤。湖林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以及历代茶人谆谆教诲,一脉相承,也一直催生了这里的茶历史文化。
源头里老宅院的茶室
1957年,福鼎国营茶厂在湖林村建立茶叶初制厂,占地面积20多亩,职工30多人,季节工100多人。1970年代以后,湖林周边的村庄茶青都运至茶厂,在茶叶生产季节,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每天收购的茶青多达五六百担,十几台的茶叶揉捻机不停加工,大操场上有上万竹匾晾晒茶叶,整个厂区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1993年国营茶厂改制后,原茶厂被广福茶业收购,从而诞生出一个茶产业典范。上世纪九十年代,湖林村的年轻人带着茶叶,带着梦想,走出大山开始艰苦创业,因一片茶叶成就一个精彩人生。
如今,一片茶叶带着更多文化根脉的传承,又让这座古朴的历史名村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古老的乡村正在发生着巨变,走进变革与创新的年代。
文章来源于:幸福福鼎,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