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起点在哪里 终点又在何处 不同的茶人有着自己的答案 当茶被拆分为草、木、人三个字 便在其中无需多言的体现着 无数心手合一的塑造 呈现着千姿百态的滋味变换 这不仅是中国制茶人的手艺 更暗含制茶匠人们的审美与处世哲学

西南边陲,雨季的勐海,空气里裹挟着持久不散的普洱茶香,这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在这个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地方,普洱市场好似一个小小江湖,在瞬息万变的潮流之中,有人坚守,有人突破,而王一球就是这样一个闯入者——33年前,44岁时,他为了追求更好的原料,从邵阳老家远赴云南寻山问茶,风雨无阻,让普洱茶一点一点占据他的生活。

过去20年间,为寻找更好的原料,在通往山区道路上,他独自驾车来回了无数次。尽管路途坎坷,有时只能依靠拖拉机慢慢爬上山坡,一遇雨季甚至无法前行,但他依旧乐于其中,也许正是亲身体验过好茶不易得,更让他懂得每一片叶子的珍贵。

在这片充满自然之美的地方,与王老爷子有深厚往来的许多个体户农民,他们建立了一种简单而纯粹的情谊。王老爷子经常收购困难农民的手工毛茸,并传授他们制作技艺。这些简单但深刻的人际关系,就像当地民风一样淳朴。

1995年,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勐海县八公里工业园区,他创立了郎河厂。在这里进出成千上万毛茸与成品,都必须经过他的严格筛选。这“第一关”关系到后期转化与拼配,是他最用心的时候。他对每款毛茸都有独到的理解,这决定了最后产品是否符合标准。

在江湖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之道。郎河成功的一个原因,也是王一球先生坚守良心和灵魂所致。在评估拼配时,他总会叫上自己的孩子们教授给他们,不仅是一门手艺,还有一种信念,以及流淌血脉里的坚守。他77岁至今仍然如一日,不曾停下脚步,用几十年的习惯影响下一代。

每天傍晚,他总会自己开车去各个初制所及采摘场地检查工作,对年轻人进行指导。这份存在于师徒父子外部的手艺传承,不仅稳固了传授者的崇高地位,也保证了醇正风味生生不息。此外,每天最后的一项工作也是由他亲自巡视生产流程善意、用心、传道授业,让他收获今天成就和尊敬,是一种对中国古典艺术展现清净与美,同时包含背后的每一个细节,以及双手背后的故事。

时代沉浮中有人来有人走;有人金银满钵,有功成身退。而77岁仍然朝八晚五勤劳工作的是王老爷子,将采摘新鲜叶子的普洱香气扑鼻,却饱含青气,即将驯服它的手法也只有时间,而这一缕香气,不仅是山、风、阳光,更是时间和手艺共同铭记的一段历史。在这些过程中,它从青涩到醇厚,再到温和深沉,只要耐心等待即可领略其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