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溪黄棪的发源地,有两则生动的故事。第一则,相传清咸丰十年(1860年),安溪县罗岩灶坑(今虎邱镇美庄村)有位青年名叫林梓琴,他娶了西坪珠洋村一位名叫王淡的女子为妻。新婚后一个月,新娘子回到娘家,当地风俗称为“对月”。“对月”后返回夫家的时,娘家要有一件“带青”礼物让新娘子带回栽种,以祝愿她像青苗一样“落地生根”,早日生儿育女,繁衍子孙。

王淡临走时,她母亲心想:女儿在娘家本是个心灵手巧的采茶女,但嫁到夫家后无茶可采,“英雄无用武之地”,小日子也不好过,不如让她带回几株茶苗种植。于是便到屋角选上两株又绿又壮的茶苗,连土带根挖起,细心包扎好,让女儿作为“带青”礼物带回灶坑。

王淡回家后将茶苗种在屋子前面的埕角。她和丈夫每天悉心照料,这两个人的努力使得这两株树成长得枝叶茂盛。当清明时节刚过,这些茶树就芽叶长成,比当地其他茶树大约早一个季节。这场景中充满了奇迹,因为这些树不仅迅速成长,而且炒制后的茶水颜色是淡黄色的,它们散发出阵阵清香。一旦品尝,那里的居民就会发现它甘甜、醇厚、舌底生津且余韵无穷。

林梓琴和他夫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大量繁殖并栽培这些神奇的植物,并邻居也争相移植他们。这段历史上的这款特产由于其金黄色的汤色而闻名于世,而因为这个原因以及它们被称作“黄棪”的名字,它们至今仍然流传着这种美味。在诏安也有相同的地方,他们把它称为八仙茶。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同一时间框架内,也是在咸丰年的某个时候,在那片遥远的地方,有个叫魏珍的人,他去探亲去了福洋。他回来路过北溪天边岭的时候,看见了一些石缝间的一些花开得引人注目的奇异的小植物。然后他折下一些分支,将它们放进盆里,用压条繁殖技术精心培育,然后单独制作出一批产品,为邻居们品尝。这一次品尝之后,一切都以赞扬告终:“透天香”。

最终人们决定命名这种特殊的饮品为"黄棪"或"八仙",并且直到今天,还有人享受着这种由此产生的大量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