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时期,青花瓷艺术达到了顶峰,生产的精品大器越来越多,从形制上看,大中小型瓷同时发展,其中一些精美的大器尤其增多,成为元至正青花瓷的典范。瓷胎淘练技艺日臻精细,使得胎骨更加细嫩、颗粒减少,同时鼓泡也变得更少。景德镇开始广泛使用进口的高质量绘画材料,这一趋势成为了主流。

与延佑型相比,至正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极大的扩展了绘画主题,并且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段时期元代青花大器的绘画表现有几个独特之处:

满绘器身,层次丰富和复杂,有时候可以达到七到九层纹饰甚至更多。

绘画文饰强调了佛教、道教以及中华民族历史故事等传统中国文化元素。这些图案并非伊斯兰定制,而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此外,如松竹梅和岁寒三友这样的图案,是我国古代常见而又深受喜爱的情侣对话题材;池塘鸳鸯则是佛教中的同命鸟象征,与皇家赐予寺庙的物品直接相关。

元至正青花大器上的龙不仅在中国被视为神圣的传统图案,在伊斯兰教义中却被认为是一种邪恶力量,因此它们绝不会出现在伊斯兰定制产品中。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多神信仰共存的一面,以及与单一神信仰如伊斯兰教之间存在差异。在当时,即使送往中亚地区,也主要是供蒙古贵族享用,而不是由他们进行违背宗教原则的手工制作。

至正型元青花大器在艺术风格和技艺方面,不仅超出了以往,还远远超过了后世。作品展现出气派、豪放、潇洒和飘逸之美,这些都显示出了画师们卓越无匹的才能。而许多这类杰作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宏伟而永恒的地标性作品。

元晚期至正类型 青花的大部分作品用于蒙古皇室或官府,其余则分配给寺庙或者作为战利品带到世界各地去。而民间有一些用于供奉的小巧装备,更是在庙宇内流传开来。不过,由于寺庙众多,小巧装备可能仍然保存得较为充足。此外,对于民间来说,上层社会人士使用这种小巧装备更为普遍,这也是为什么小巧装备能比较长久地流传下去的一个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