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对安溪铁观音情有独钟的茶艺人,我深感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关于这款乌龙茶的故事。今天,我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为大家讲述安溪铁观音的发展历程,以及如何在冻顶乌龙茶中找到其独特魅力。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安溪铁观音的历史。在光绪元年之前,这个产区主要生产的是乌龙茶。黟县的一位名叫余干臣的商人,带来了乌龙茶制作方法,并在当地设立了茶庄,鼓励农户种植乌龙茶。此举不仅提高了收购价格,也吸引了更多农户种植绿叶,而非红叶,从而推动了绿改红这一转变。
随着时间的流逝,安溪铁观音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增长。在1915年的万国博览会上,它赢得了金奖,这一成就使它名声大噪。但是,由于战争和其他因素,如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市场崛起,销售量开始下降。到了1958年,当时曾经繁荣的产区变得荒芜,只剩下4.5万亩无人管理半荒废状态的大量土地。
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该地区迅速恢复生产,并且通过苏联技术援助实现了一定的复苏。尽管如此,在90年代初期,因“红改绿”的口号导致产量逐渐减少,但自2003年以来,新工艺下的观音再次获得关注并逐渐复苏。
现在,让我谈谈冻顶乌龙茶对于安溪铁观音产业链所扮演的地位。在过去,大多数农户都是制作成毛茶,然后使用炭火烘焙至半干出售给商家。而后这些商家会再次烘干到八成,并进行筛分拼堆,最终达到足干。这是一个既昂贵又耗时的手工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精确控制,以避免发酵不均匀的问题。
然而,对于现代消费者来说,不必过于追求传统工艺,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更高效、更可控的手段来保证质量。而且,即便是在那些被认为是“传统”时代,有些环节也无法完全控制,比如晾晒过程中的发酵可能仍然存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传统工艺一定比现代更好或更优质。
接下来,让我谈谈目前安溪铁观音的情况。当地树种主要包括土种槠叶和福建1号、3号等良种,还有一些新的品种如箬坑乡培育出的红旗一号早种。不过,无论哪一种,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我个人并不持有良种不如土種观点,因为事实表明许多良種都拥有较高产量和优异质量,只是目前本区域育種技術能力及科研投入还未能赶上浙闽之处而已。
至于口感及质量,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提及“ 铁觀音香”,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尽相同。我亲自查阅文献资料并拜访一些非遗大师,他们之间也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历史条件出发,我们了解到,那些被称作杜特“鐵觀 音香”的年代,其实就是那时候具有完整工夫ウロテンチャ製造方式的事实证明,现在所说的这个概念里面,不必苛求太多,因为很多营销手法难以提供明确标准。我甚至拜访过非遗传承大师陶自富先生,他也说现在描述铁觀 音香很困难。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每一个大小不同的人类企业单位(厂房、作坊、农户)都会根据自身理解文化等因素,对产品有自己的理念与要求,这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差异。而我认识的一批青年朋友们,他们正在不断学习他地区先进理念与技巧,将整个產區带向新的高度发展路径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