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恒:探索建水紫陶行业高速发展背后的自然之美与历史秘诀

在宜兴的70年代,紫砂壶壶型图片已是当地艺术的一个亮点。建水作为这座千年古城的骄傲,其紫陶产业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04年的7家陶艺作坊基础上,到2006、2007年的30多家,再到2008、2009年的70多家,最后到2015年底的560多家,再次增长至2016年的993家,这种快速发展让人难以置信。

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申报建水紫陶地理证明商标、成立紫陶研究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参加杭州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这一系列努力,让建水紫陶重新焕发光彩,并且再次成为这座古城名副其实的骄傲。

建水古城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在距今一千二百年的唐元和年间,当地曾修筑了一座名为“惠历”的古城。“惠历”是当地彝语中的直译音,在汉语中直接翻译为“建水”。这个名字来源于“大海子边的寨子”,就是今天所说的建水得名之初。

随着时间推移,这座千年古城孕育了闻名中外的建水紫陶。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建水紫陶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坎坷的创业之路。在五十年的历程中,由于受体制和地域等因素影响,尽管有一段时间红火过,但最终还是被遗忘在滇南边陲。

然而,一些计划经济时代的手工作坊改造成国营企业之后,由于生产模式转变导致传统工艺逐渐淡出市场。但就在那个时期,由于其本身装饰特色,使得一些生活类茶具仍然保持一定销量。尽管如此,这样的流线生产还是使得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近几年来,不仅云南以普洱茶为龙头的茶产业迅速崛起,更有外来艺术家的加入,以及本土技师们不断创新,使得这一区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情景。这一切都在帮助建立起一个内外结合的人才机制,为该地区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现在,无论是在昆明还是其他城市,只要提及云南,你总能听到人们谈论关于普洱茶以及伴随它出现的一系列精致美观的大理石器皿。而这些器皿不仅因为它们独特的手感,而且由于它们与普洱茶相互搭配而备受欢迎。此时此刻,每个城市都似乎都有自己的文化标志,而这些新兴的小镇或许将成为未来文化交流的地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