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昌号商标(下关沱茶博物馆提供) 成昌号的传奇故事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总部设在武汉,上海、下关、昆明分设分号。三位大股东杨显成、李琢庵和尹靖成掌控了这家企业,杨显成担任总经理。在抗日战争期间,成昌号迁至昆明,并在重庆、叙府(今宜宾)、缅甸瓦城开设分支店,专营川烟、川丝进口棉花及机器设备。此外,他们还在四川叙府建立了一家丝厂,这是与其他商业伙伴合资经营的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改名为宜宾地方国营丝绸厂。

杨显成曾是一名永昌祥工人,他后来加入了鹤庆商帮中的周守正团队。周守正曾经是鹤庆福春恒的一员,但他挖空了福春恒并创立自己的商业帝国,同时担任云南省特货统运管理机构的处长。1930年代,一次大型烟草出口计划失败后,大量烟叶被没收给军统,由此滇西商帮遭受巨大损失。杨显成因涉案而被捕,但他最终通过堂兄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工作的人脉,以及李琢庵的帮助,被释放。他退出了周守正的团队,与替他坐牢的李琢庵共同创办了成昌号,从此开始自己的事业。

杨显成出生于喜洲一个白族村镇,这个地区以勇敢和信守承诺著称,是云南省各个商帮中资产最为雄厚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有几个家族拥有很高的地位,其中包括永昌祥严燮成家族、复春和尹家族以及元春茂张家族,而杨家的祖先也是其中一员,与喜洲四大家族成员有着紧密的姻亲关系。

1938年,成昌号在下关建立茶庄和制茶厂,并且开设了两个茶厂,一些主要生产沱茶和小饼茶。虽然沱江附近不产多余的大量青苗,但是它却以生产沱茶而闻名。这款沱茶据说起源于1902年景谷人李文相仿照姑娘茶制作半圆形紧压 茶,以球形或馒头状呈现,并由少女采摘老秤四两重团块。这类似月饼一样的小堆物品,在云南话中称作“坨”,因此这种新出现形状就被称为“坨”或“坨”香茗。但由于这种如馒头形状普洱之美味,却又难以得到,因此价格倍增,更吸引外地人购买。而当时,即使是在滇省内也难以寻觅到这珍贵之物。

1941年的同业公会会员登记表显示了其影响力,而1948年的存货登记表则展示了其财富规模。此前,大理汪氏与陈氏学者前往景谷学习制备“坨”香茗技艺,然后他们返回大理开办制作者坊,用景谷料及勐库料制作这些馒头型普洱,将它们销往四川地区。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将这些馒头中的中心揉入一个凹陷部分,便利通风保存,使得这个设计更具优势,因为这是向着四川市场销售,所以将“坨”字改为了“沱”。随着产品流动长江而去,最终成为全国知名产品,其创造者便是汪姓传授的手法。

五台中学近照 杨显成为一位慈善家,他参与筹建私立五台中学并担任常务校董。当老舍访问喜洲时,他惊讶于这个偏远小镇所拥有的体面气派:几栋孤立楼房位于镇边,看起来像是大学校,而且学校对面就是著名的五台山,因此命名为五台中学。他惊叹该地区居民能轻易捐赠百万资金用于建设学校以及精致牌坊等公共设施。

1951年,一支文工队借住下关的一个叫做可风院落,该院落属于古老但具有文化价值的是历史悠久的大院之一,那里的墙壁上刻有"可风"二字。在那一年,本地官兵借住旁边客栈,对这一切印象深刻,其中包括大量棉纺织品、大量各种类型干巴及乳扇等北方人未见过的稀奇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