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对于千家万户的普通百姓来说,往往就是一帧帧具体生活画面的定格。新春到来之际,新华每日电讯推出《新春走基层·他们的年度账单》组合报道。普通劳动者的个人小“账面”,折射中国经济的大脉搏。通过这些寻常故事,我们可以感受中国人的勤劳坚韧,触摸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坚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对于梨子园村的“茶奶奶”来说,过去一年,是靠茶挣钱的第一年,帮子女减轻了不小的负担。

枫香乡梨子园村位于贵州省石阡县的山区,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高度配合武陵山区的土壤与气候,适宜茶树生长。

村里在2009年前后栽了不少茶树,但茶产业一直没做起来,不少茶园就此荒废了,草长得比人都高。

这几年,村里依靠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项目、新华社帮扶力量协调来的捐赠资金,办起了茶叶加工厂,让村民对茶有了盼头。

全村500多名村民,200多名青壮年在外务工,现阶段村里茶产业想发展,就得指望着六七十岁的“茶奶奶”们。

2023年的夏季,首次有茶青收购商来村里收购夏茶,虽然价格只有三四块钱一斤,但对老人们来说,一天能采出个百八十块,也是笔可观的收入。

夏茶采收首日,临近收购点打烊,78岁的徐显芝才送茶青过来。身子有些佝偻的她,背着一个半人高的背篓,里面装着30多斤茶青。结了125元现金后,她背起空背篓笑着离开,不忘喊上一句:“明天我还来!”

徐兴明在夏茶时分采收茶青。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莫鑫 摄

徐兴明患有慢性脑梗塞,2023年在县医院住院两次,医保报销后花了2000多元,再加上平常治疗高血压的用药,种茶采茶赚的钱基本够用。

“今年我想办一个慢性疾病证,这样药费还能再节省一笔。”徐兴明原先在家里还养猪,年纪一大,干不动了,也就管管茶,种几分地玉米,再喂几只鸡。

与两位徐老太相比,今年80岁的谭文香管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自己和老伴邵宪臣管十亩茶园,春夏两季只采出5300元左右。加上卖玉米的1700元,养老金3400多元,2023年老两口的收入加起来刚刚超过一万元。

冬管时,老两口五六点钟就起床,喂好猪,做好要带到茶山的饭菜后就出门了。在山上一干就是一天,快日落再回家吃饭。

谭文香正在采收茶青。受访者供图

“我们五月买了一头猪,160多斤,花了2080元,十月份又买了两头小猪,一共花了1600元。”谭文香和记者算了算去年的花销。

“每个月电费要四五十块,两个人的手机话费要百八十块,买了几个晒玉米的席子700块,今年买米花了1000块,我俩人每个月的药钱加起来还要200多块……”邵宪臣在旁边又补充了一大串日常花费。

“两个儿子都很孝顺,每年分肉都要给我钱,我不要钱,他们就不要肉。”谭文香家的年猪眼见着要长到360斤,她计划给两个儿子各分一扇100多斤的猪肉。

“虽然我今年80岁了,但是还能背60多斤的背篓,身体还可以,我觉得自己能干到90岁。孩子们东奔西跑打工不容易,能帮他们减轻些压力就好。”谭文香说。

“听说湄潭那边有斜挎在身上的采茶竹筐,既透气,还能装10斤茶青,能不能让村里帮忙联系去买一个,省不少事儿,看着像那么回事儿。”新的一年,这是三位“茶奶奶”的共同愿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