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同的好茶品质,是一种深刻感受的共性。无论是茶叶、白酒还是一碗老汤,对于厚度的理解和欣赏,都源自我们自身的情感体验,不需要过多的训练。一杯浓郁的茶汤中,虽然含有丰富物质,但并非所有成分都能塑造厚实之感。如果仅从水分溶解出的物质来看,那么所谓的内含物质与其表达的一致性并不大。实际上,有些茶叶,即使水分溶解出较多物质,也难以传递出厚重感。这可以简单地通过实验来说明:将普通寿眉白茶进行浓泡,与补拙堂高海拔1314春季寿眉对比发现,即使普通寿眉浓泡也无法达到补拙堂1314春季寿眉那样的层次。但是,从水溶释放量来说,浓泡后的白茶应该更多,但在品尝时,却感觉苦涩且口味淡薄,没有补拙堂1314那种醇香十足。或许,这正因为可溶性糖对于茶汤厚重程度贡献不大,所以让我们难以捕捉到这种感觉。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份沉稳?形成这种沉稳体验的是那些可溶性的糖类,它们不仅包括单糖双糖(如葡萄糖、果糖等),还包括可溶性的果胶和淀粉等这些物质通过增加粘稠度,为我们带来了一种触觉上的满足。此外氨基酸也起到了协同作用,使得我们的体会更为丰富。而这些可溶性的糖类以及氨基酸最终融入到我们的每一杯佳酿中,其中既包含原料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后期加工技艺。首先,在原料方面,由于鲜叶中的呈现厚实成分主要受到季节与树龄影响普遍认为春天时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而秋天则比春天多;而随着树龄增长,其在其中可溶性糖与氨基酸相对含量增加,因此整体而言,春季采摘的大 trà,更显得滋味精美,而年长者更显醇香。在不同的加工过程中,对于这一层次也有着不同表现。在萎凋与摊晾期间,由水解酶促进,可溶性糖含量得到增添;杀青与萎凋过程中温湿环境下加速反应;揉捻过程中的流失液和外溢,以及依赖高黏性的果胶固化形成部分包裹在外部,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茶汤的饱满度。而红黑两者的发酵工艺条件下产生大量可溶性甘露甙,使得两者更加醇甜。
此外,我们对于“厚”的评价,还有三个维度:第一,每当遇到那些具有黏稠特性的食材,如果胶,它们不会给予你明显甜蜜,只是在你的味蕾上留下轻柔覆盖,让苦涩变得平缓,就像摄影中的减光镜片一样削弱强光照射,用橡皮锤代替铁锤,以缓和刺激。第二,这些粘滑材料成为润滑剂,将破裂发生前夕由咖啡因引发的问题解决掉,让涩口消失,从而提升品質,让人们觉得高级。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不愿意接受粗糙的事实第三,当这份黏腻留在口腔壁上,与其他营养素一起附着,比如少量残存甘露甸、低浓度咖啡因以及各种芳香成分,一旦吞咽之后,便开始延续回味,无需再次饮用便能享受久远持久情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