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是能被大众认同的好茶,所拥有的共性品质。无论是茶,抑或白酒、抑或一碗老汤,对于厚度的认同与甜一样,都是出自我们自身的感觉,几乎不需要经过任何训练。一杯茶汤里面,内含物质其实挺多的,但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呈现厚度。如果单纯说内含物质,水浸出物含量应该与所表述的内含物质是对应的。但是事实上是,水浸出物含量与茶汤的厚薄相关性不大。也就是说,有些茶,水浸出物含量虽然高,但是却感受不到有多厚。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说明:将普通寿眉白茶泡得很浓,与补拙堂高海拔1314春寿眉白茶作对比。在相同条件下,即使普通寿眉泡得非常浓稠,它也无法达到补拙堂1314春寿眉那样的厚度。而从水分比例来看,泡得更久的话,其确实会释放更多成分,但在味道上,却显得苦涩而又干瘪,没有补拙堂1314那种醇和美妙。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可溶性糖对于创造丰富体验贡献较小,而氨基酸则起到了协助作用,使我们感觉到更加满足。

至于形成丰富体验感触因素,我们认为主要来自可溶性的糖类,如单糖和双糖(如葡萄糖和果糖),以及可溶性的果胶和淀粉,这些都会增加液体的一致性,从而产生粘稠感。此外,还有一种名为氨基酸的小分子也有帮助增强这份满足感。这些成分既来源于原料,也受到后期加工影响。在原始材料中,可溶性的糖类在秋季最为丰富,而树龄越大的叶子则拥有更多这一类型化学成分,因此春季采摘的大部分绿茶就显得特别精致且满意。而不同处理方式对于塑造这份深邃气息也有独特之处:在萎凋过程中,不仅温度升高,而且酶解作用加速,使可溶性的糖类数量增加;杀青阶段,在温湿环境下,这个过程加速;揉捻时,由于压力释放出的液体带走了一些黏合剂,使其包裹着叶片外部,同时提高了提取率。红色和黑色的发酵工艺还能够促进大量生成新化合物,从而提升复杂香气层次,让红色及黑色茯苓相比其他品种显得更加饱满。

总结来说,加重这份沉稳魅力的关键点包括:

可溶性的化合物虽不能直接引起味觉反应,但它们附着在舌尖上,可以减弱苦味冲击,就像摄影中的减光镜片降低光线强度。

这些化合物提供润滑效果,使咽喉摩擦减少,让人感到舒缓。

在咽喉内部留下的口感,以及随后的回味香气,都增添了品质与持久时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