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是能被大众认同的好茶,所拥有的共性品质。无论是茶,抑或白酒、抑或一碗老汤,对于厚度的认同与甜一样,都是出自我们自身的感觉,几乎不需要经过任何训练。一杯茶汤里面,内含物质其实挺多的,但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呈现厚度。如果单纯说内含物质,水浸出物含量应该与所表述的内含物质是对应的。但是事实上是,水浸出物含量与茶汤的厚薄相关性不大。也就是说有些茶,水浸出物含量虽然高,但是却感受不到有多厚。这就像婺源茗眉茶,它在春季采摘,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成分丰富,为何却难以传达其真正的一杯醇香?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形成厚度感觉背后的关键因素。在这过程中,可溶性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包括了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甜味的单糖双糖,还包含了可溶性的果胶和淀粉,这些成分通过增稠作用产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手感。

除了可溶性糖外,即便是一些氨基酸也发挥着协助作用,使得我们的体验更加沉重。这一切综合起来,不仅取决于原料本身,也涉及后期加工技术。而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最终产品中的厚度表现。

例如,在萎凋和摊晾过程中,由于水解酶作用,可溶性的添加量增加;杀青时温湿条件下加速反应;揉捻时外溢液体使得这些高粘性的果胶形成,并包裹在每一片叶子上,这进一步影响着茶汤的手感。而红茶和黑茶经历发酵或者渥堆等工艺,则会生成更多可溶性的添加剂,从而提升整体手感。

然而,有趣的是,当我们尝试去分析这种“高度”的美妙之处时,我们发现它似乎并不依赖于味觉上的直接刺激,而更像是通过遮蔽苦味、润滑口腔、以及提供持久回味来提升整体品质。此间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那些黏稠材料在咀嚼后留下的余韵,它们让每一次饮用变得既愉悦又满足。

因此,让我们再次问自己:当你品尝那款婺源茗眉tea时,你是否真的理解了它所蕴藏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