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是茶饮品中深受众人青睐的共性特质。无论是高档次的白酒,还是一碗家常老汤,对于厚度的认同与喜好,几乎是一种本能,不需经过复杂的培训。一杯茶汤里,虽然含有丰富物质,但并非所有成分都能体现出厚重感。如果单纯从物质量来看,水提取物理应与所述内含物质相对应。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关联并不密切。换句话说,有些茶虽水提取量丰富,却难以觉察其厚重。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厚度与茶多酚相关性并不强。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实验,将普通寿眉白茶用较浓烈的方式泡制,与补拙堂高海拔1314春季产出的寿眉白茶进行对比。在相同条件下,即使普通寿眉泡得更加浓稠,也无法达到补拙堂1314春季产出的层次感。尽管水提取物更为丰富,但在品尝时却感觉苦涩且味道淡薄,没有补拙堂1314那样的醇和美味。这或许正是因为可溶性糖对于茶汤体积贡献有限,使我们难以感知到这种体积变化。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体积呢?形成这种感觉的是可溶性的糖类,它们不仅包括我们明显感觉到的单糖和双糖(如葡萄糖、果糖等),还包括可溶性果胶、淀粉等这些成分通过增稠作用产生粘稠触感。此外氨基酸也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使得我们觉得这杯茶汤更为浓郁。而这些因素既来自原料,又涉及后期加工过程。
首先,从原料角度看,鲜叶中的可溶性糖主要受季节和树龄影响。普遍来说,在春天氨基酸含量较多,而秋天则比春天更多;而树龄越大,其含有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相对增加,因此春季采摘的绿叶给人的感觉通常比较浓郁,而年长之树则其滋味愈发沉稳。
不同的工艺处理方式也会影响到最后呈现出来的体积。当进行萎凋摊晾时,由于水解酶作用,可溶性的 糖类数量增加;杀青萎凋期间温湿环境下加速反应,同时又有所提升;揉捻过程中外溢液精华依赖那些黏性的可溶果胶形成,并部分包裹在其中,这提高了黏附率,为后的体验增添了一份细腻之感。而红酒或黑茶发酵渥堆过程中生成的大量可溶性甘露肽,则进一步提升了整杯香气充盈而醇滑的情境。
对于任何一种佳肴来说,无论是甜美还是咸辣,都有一种“厚”的情绪它能够赋予某种神秘力量,让我们的食欲变得更加饱满,让每一次品尝都成为一次心灵上的享受。我猜测这种力量源自那些没有直接香气但却能够提供黏糊触感的事物,它们似乎起到了遮蔽效果,就像摄影中的减光镜片一样让色彩柔和化,使得原本刺激的人口味变得平缓舒适起来。在我的个人试验中,当我将纯净的地黄花苞放入嘴里,那些微妙刺激就像是铁锤般猛烈地撞击着舌尖。而加入了这些甜蜜黏液之后,在相同浓度下,我仿佛换上了橡皮锤子,那些刺激被缓解开来了——这是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肉”、“鱼”、“菜”放在一起吃吗?
再次,当你吞咽下去,一切都会留在口腔壁上:一些甘甜、一小撮低级别多酚、一丝氨基酸以及几缕香气,这一切都会共同创造出回忆与持久印象,让每一次享用变成一段故事,每一刻都是宝贵记忆的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