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手工壶”的概念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传统上,“手工制”紫砂壶意味着除了那些质量不佳的“灌浆壶”之外,所有紫砂壶都是由手工创造的。更准确地说,这包括了通过拍打和捏塑等手法制造身筒、制备壶盖和钮扣等步骤。这一定义强调的是一种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结合,而非简单的手动操作。
随着对紫砂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新概念”不断涌现,泥料分类和名称变得复杂而模糊。此外,“手工壶”的说法也逐渐流行起来,市场上的销售者往往会用“全手工制作”或“纯手工制作”作为价格标签,这种说法让那些依赖模具生产紫砂艺人的老艺人感到困惑。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所谓的“全手工制”的意义呢?从字面上看,它代表的是完全依靠双手进行制作。而对于茶叶这一行业来说,将其分为机制茶与手工制茶,即便是使用机械代替部分劳动,也可以被归类为机制茶。但是在紫砂壶领域,只要是以人力完成每个环节,即使借助工具,都能被称作是“全手工作品”。
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这种标准去衡量陶瓷作品价值,那么许多世界级名器恐怕都得从博物馆中撤离。然而,模具作为人类历史悠久的一种工具,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古代,就有明代时期使用过模具来制造高质量的紫砂器。
在实践中,制作一件优质的紫砂壶需要多种工具,其中模具仅占其中之一。当涉及到大规模生产时,用模具成型无疑是一个高效可行的方法。不过,有些艺人如七老王寅春大师,他们能够精通翻模技巧,以此创造出独特风格的小批量产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老艺人恢复了传统技法,如杨彭年,他采用古法拍身桶,与其他使用现代设备的人不同。今天,一些四五十岁以上优秀艺人仍然掌握这门技能,并且即便是年轻学艺者,也应当学习这些传承千年的技巧,因为它们能够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而虽然有些话语可能带有一定的夸张,但只要实际成果能体现出差异,并且考虑到成本因素,其定价也是合理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