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本指天色较晚时采摘的茶叶,泛指茶叶,又指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宋人苏东坡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将好茶比作美女:“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树古已有之。
传说上古的神农氏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说,“黄帝食百草,得茶解毒。”《尔雅.释木》中记载:“槚,苦荼。”晋人郭璞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如今呼早取为荼,用晚取为茗。”
最初是作药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后才作为饮品。在炎帝、黄帝中毒后得以解之,即是其药用的开始。此外,《神农食经》提到:“久服,有力悦志”,而《华陀食论》则说:“久食益思意”。
汉代之前,其主要用于食品,如腌渍、打摆等,而现在这些习惯仍然保留着。而且西汉时期已形成了专门使用特定工具和场所进行饮用的时尚,并出现了专门买卖的市场。
南朝齐国王肃曾经因为不吃羊肉及酪浆,每天只吃鲫鱼羹并喝茶,但到了北魏,他开始吃羊肉和酪浆,因此被问及两者的差异,他回答称羊肉如大邦,而鲫鱼羹果如小国,这样人们就把他喜欢的鲫鱼羞与酪浆相比较起名叫“奴”。
唐朝有种名为天柱峰产于安徽安庆县的地方,那里出产了一种非常珍贵的团形花绿色质地肥厚多汁香气纯正的小团散开后呈现金黄色味道更加鲜美,是当时宫廷供奉的一种特别优质的大礼品之一。
太平兴国初年,当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他命工匠制作龙凤模造出一种团形花绿色的团饼,以此作为特权阶层独享的一种高级贡品,将这种特殊制作的手工艺品称为龙凤团,以区别于普通民众所能享受到的其他形式手工艺品。
至南宋期间,一些日本僧人前往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其中包括了对中国那时候流行的一个重要生活方式——喝普洱酒,他们学习并带回日本,并在那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实践,即日本今天我们所说的"抹绘"(Cha-do),也就是、日本自己的版本"绿tea Ceremony"(简称:Chado)。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语言学还是文化交流方面,对于这个词汇来说,它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地理上的迁移历史,以及它如何从一个地方化观念转变成全球性的概念。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沟通方式改变过程的一个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