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种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武夷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品质优异、种类多样的武夷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物质和非物质的宝贵财富,其中包括:有形的茶艺、无形的茶技及文化理念等。
武夷岩茶的八次历史演变造就一世岩骨花香
汉朝至元代前的历史演变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军灭了闽越国,并诏令将闽越民举迁江淮之间,以虚其地。当地官员将武夷茶献给汉武帝,但史志中未见汉代武夷山产茶记载。考古发现显示城村汉城遗址数以万计的陶器里,有大量茶具——tea壶、tea杯,这证实了在那个时代闽越先民已经开始种植和饮用绿色植物制成的人工品。
唐代至宋代期间
唐玄宗于784年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道教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之一,而佛教寺庙也兴盛起来。据《福建简史》记载:“唐代福建最著名的地产品就是山区的青酒和沿海盐分。”其中包括了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叫做“晚甘候”的乌龙绿色植物制成的人工品。
明清两代的大发展
明朝初期,由于朱元璋禁止生产龙团饼而改为蒸青散式制法;后期则发展出炒青绿色植物制成的人工品,使得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此外,还出现了一种叫做“正松萝”的乌龙绿色植物制成的人工品,它是通过反复摸索改进而形成的,在康熙末年率先形成了岩石烤青(乌龙)制作技术。
清末到现代
1914年的战争影响导致出口减少,而1948年的战争使得出口几乎停止。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叶,当地方政府建立了一个试验场并在那里进行试验,使得一些著名人士如吴觉农、张天福等人参与其中,他们对新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段时间内还有一本书《关于如何培育高质量之树》被撰写出来,为此领域作出了贡献。此外,在2002年,国家确定它作为一种地标保护产品,并且2006年确认手工制作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看来,尽管战乱曾经摧毁过这个地区,但今天这片土地上依然生长着那些曾经让它闻名遐迩的手工制作出的美味佳肴。这些传统手艺不仅保留着过去几百年的经验,而且它们也是未来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