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县布朗族地方史《奔闷》典籍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千余年前。率领部属在芒景一带定居的首领,娶傣族领主女儿为妻,被傣族领主封为管理布朗族的“叭”(基层官衔)。叭岩冷临终前曾嘱咐部民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会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留下这宝石和茶叶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在布朗族的《祖先歌》中有唱词唱到:

“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他生前领着族人开始对茶进行人工培植和移栽,并给这种饮用佐料“得责”(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腊”,意为绿叶,为后来傣族、基诺族和哈尼族馒尼人、卡多人所借用,均称茶为“腊”。从叭岩冷倡导种茶起,迄今已千余年,不仅在澜沧景迈、芒景布朗 tribe村寨附近方圆几十里都有茶树,这里生产的茶叶,以其色泽新颖、味道淳真而闻名于世。

明清以来,一直有人认为这个地区山寨景迈作为重要普洱产区,而今澜沧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仍然生机勃勃,每年采摘,都吸引着中外游客云集。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原始森林般的情趣,从山路上看得到连绵不断的地面晾晒着新鲜出炉的大量绿色干燥物质——这是他们最自豪的一份果实。

这些已经生长了几百年的老大爷们被尊称为"小雀嘴尖"或更高更粗壮的大哥们。而对于那些能耐力强,有勇气爬上高枝采摘的人来说,他们就像是探险家一般,在这片广阔无垠的地方寻找那一两株不容忽视的小苗。小孩子们也会加入进来,她们穿上了民族服装,用她们那敏捷的手脚翻越那些稠密交错的枝条,就像是在玩游戏一样。

这里除了自然风光,还有一些文化遗迹,比如苏国文老师,他不仅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更是一个历史研究者。他写了一本书叫做《芒景布朗传说简史》,虽然没有正式出版,但他相信这个故事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自己文化。

当你走进那个有些残破但充满神秘感的小庙,你就会发现墙角的一个石碑,那上面刻着一些奇怪符号,它告诉人们,这个庙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由头人的带领下建立起来的一个聚集地。这块石碑只是众多石碑中的一个,它记录了许多关于这个村庄成立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事情,如建寺事件等等。

考察队员周红杰教授说,这些记载对于判断古老园子的历史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直接的声音,从一个真正参与过生活的人口述出来。在他的眼中,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一个见证者,每一次采摘都是对过去的一次致敬。所以,当你品尝这些来自远古时代的绿色的液体时,你并不是只喝一种简单水,而是一次回到那个年代,让时间静止下来。你可以听到远处的声音,那是一种回响,是一种连接,是一种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