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茶,源自安溪西坪尧阳的珍品,其历史可追溯到1870年左右,当时由名叫圆醒的茶农发现并被称为圆醒种或本山种。1985年,本山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被评定为国家级良种,并广泛分布于闽南、闽中等乌龙茶区。

本山茶的特点是其坚实沉重的条形叶片,鲜亮的梗色和细瘦的质感,如同竹节末端略尖;其色泽呈现出香蕉皮般明亮且丰富;茶汤清澈如橙色;叶底呈黄绿色,叶张长而薄,具有尖锐形状和隆起部分,主脉明显可见。同时,它拥有清纯但略带浓郁的味道,以及香气,与铁观音相似却更为清淡。

作为一款灌木型植物,本山植株中等成熟,有着开阔而分枝密集的树姿,其叶片水平生长,是一种中芽种植物。在形态上,它们呈椭圆形,质地薄脆且易碎,有些微卷曲之处,并伴随波浪状边缘及不规则大小的手指状小裂口。芽部密集且梗细长,以淡绿与紫红色的颜色层次交织,而茸毛量较少。一颗芽含三片叶子,每百颗芽重量约44.0克。此外,该植物花冠直径介于2.6至3.1厘米之间,每朵花包含六瓣花瓣,上面有适度茸毛覆盖,同时配备了三裂式花柱。一颗芽三片盛期通常落在4月下旬至5月初,而一年中的生长周期大概持续8个月。在制作乌龙茶或绿茶时,本山能够展现出优异性能,无论是褐绿色的美丽还是香气浓郁、高昂且持久,或是醇厚又新鲜爽口,都能体现出“观音韵”,即接近铁观音那样的香气特征。而它对抗旱害以及抗寒性都表现得相当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