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与朋友们共饮时,误将茶杯斟得满溢。其中一位朋友责怪道:“你说自己懂茶艺,却连基本的用茶规则都不知道。记住:酒满是敬人,茶满是欺人。”我本心中真诚,只因不谙俗礼,反而招来了责难。在这次喝茶的经历中,我虽吃了一个教训,但也学到了更多。
自古以来,“知茶达礼,通酒感恩”一直是安溪人的传统。我们在待人接物时,都会依循“茶酒为媒”的繁复礼节,即使是在喝茶或饮酒,也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如果总是太过于注重这些礼节,那确实有些让人感到压力。但面对今天越来越重视交际礼仪的社会,你又不得不尊重那些自古以来就有的习俗。
从古至今,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酒和茶都是待客必备且珍贵的物品,它们作为“礼节大使”,若处理不好,还可能损害你的形象。酒和茶,不仅能够融入文化,更能体现出不同的意义;无论是仕宦之士还是平凡百姓,都会借助它们来践行礼仪。
然而,这两种液体却存在着一种误区——满盛与浅盛之间,有着敬人与欺人的差别。不难发现,这种看似简单的事实,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也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和意图。
世间有些事情真是不可理喻。在敬酒敬座中的相悖定律中,我们可以从信阳毛尖学习如何清洗残留的味道,以窥见其中的一斑。而那句“敬酒不吃吃罚酒”,是否意味着主人过分热情,或将文明禮仪带入野蛮?安溪作为中国著名的地方,以其悠久的地理气候培育出了多种高品质绿叶青色精油型香料,如竹叶青绿tea等,每当山林静默之声响起,就像寺庙里的僧侣,与天地同呼吸,为的是创造一种宁静与远离尘嚣的心境空间。当慧苑寺里写下“客于莫嫌 茶当 酒 山居偏 与 竹 为 邻”这样的门联时,他们正是在表达这种对于自然界、对于生命本身最深切的情感诉求——即使在最简陋的情况下,也要以最高雅致的人生态度去应对每一次邀请,而不是降低自己的追求标准去迎合他人的期望。
而关于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审视,我们可以看到它背后的哲学思考:如恩格斯所言,“俗约会把热情于死”。时代正在变迁,我们如果过分拘泥于既有的习俗,并不能适应日益多元化、张扬性的社会发展要求。这一点,在鲁迅先生笔下的《北京胡同》里也有所描绘,他提到北京胡同里的老式大碗花生米水泡汤,以及江南阿庆嫂家的铜壶烧的大碗花生米水泡汤,那都是为了展现亲切友好。而我们今日,在款待宾客时,如果选择使用小巧玲珑如桃形般精致的小杯子,则更显高雅艺术。但这并不代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应该如此严格限制,而应该根据场合灵活调整。此外,对于那些爱好者来说,无论是喜爱葡萄美丽果肉并酿成浓郁佳酿的人,或许他们更喜欢沉醉其中;或者有人偏好那一抹淡黄色轻盈清新的清蒸鱼肚丝滑绝妙口感,更愿意细细品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不容置疑,而这一点正是我想探讨的话题之一:为什么非得将"某某"做到极端呢?
最后,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当我们用温暖的手托起一只装满了翠绿色的竹叶青绿tea 的瓷杯,将其举向唇边,一股清新芬芳随风飘散,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脱尘世,又以最优雅方式赞颂自然之美?因此,我认为,把这句话改为:“酒满欺人, tea 满 敬 人”,岂非更贴近我们的现代生活观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