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与朋友们共饮时,误将茶水斟得过满,使其溢出杯缘。其中一位老友责怪道:“你自称是茶艺人,却连基本的用茶礼数都不懂。酒满表示敬意,而茶满则是欺人的表现。”我本心诚待客,但由于不了解茶俗,被责备了。在这场喝茶的过程中,我虽受挫,但也学到了许多。
安溪人以“知茶达礼,通酒感恩”为荣,从未忘记在交际中运用“酒tea 为媒”的繁复礼节,即使是在饮食上,也要遵循规矩。如果太过注重这些礼节,对现代社会来说或许有些困难。但面对今天越来越重视礼仪交流的时代,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上的传统。
自古以来,酒和茶都是待客常备之物,也是待客珍贵之物。这两种液体形象中的“礼节大使”,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弄湿你的美好形象。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酒和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仕宦大夫还是平凡百姓,都需要借助它们来践行礼仪。
酒和茶,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它们能够融合文化,只因盛满与浅盈,就存在敬意与欺诈之间的误区。说起来奇怪:虽然酒能让人醉倒,但醉后会导致失去理智、引发纷争,“酒满”带来的危害更大,“敬人”的意义又从何而来?而且,如果多喝点儿绿色清香型的高品质绿叶泡制成的一杯完美纯净天然健康食品真的没有任何坏处吗?
这样的不成文俗语,在我们今天接待宾客时竟成了不可违背的心态潜规则。而且,这些相反定律,让我想起了信阳毛尖如何清洗留下的泥渣就能看出一点端倪。
有一句话说:“敬酒不吃吃罚酒”,这是否意味着主人给予宾客太多关怀,或许将文明礼仪拉入野蛮世界?安溪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地方之一,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众多名贵品种,如龙井、普洱等,每次山中聚会皆以此为主角。我想起慧苑寺里的一句门联:“请不要嫌弃这里只供您一壶热水,小小居住地,与竹子做邻”。这是指寺庙内清净脱离尘世,不沾染世俗之恶,因此僧人们只能享用简单的黑咖啡,而接待嘉宾时也只能以此作为款待。这说明即便是在追求精神境界的人群中,他们也明白那份谨慎与放纵之间微妙差别;即便是在追求高雅生活的人群中,他们也明白那份刚强与柔弱之间微妙差别。而那些沉迷于一种单一事物的人往往无法理解这种平衡,那些喜欢一个东西却厌恶另一样同类的事物的人也是如此。
恩格斯曾批评英国上层社会模仿东方习惯进行社交活动,他说这样做会把热情压死。他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拘泥于传统,更要适应新兴文化。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应当基于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表面的形式主义。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大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欣赏不同的事物,同时也不妨尝试一些新的风尚。但在选择的时候,最好不要忽略那些久已存在并且仍旧值得尊崇的事物——如我们的祖先所教导的一样,比如爱好喝红葡萄汁或者白葡萄汁,并非厚薄评价问题,更不是轻视或贬低某个事物的问题,因为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是否愿意学习接受不同的观点,以及我们是否愿意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