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给朋友们泡茶,分茶时竟给他们的杯子斟得满了溢出来。一位朋友责怪道:“还说你是懂茶的人,连用茶规矩都不懂。告诉你: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呐!”我本是一片真诚待客之心,只因不谙茶俗,招来责怪。在喝茶这件事中,我算是吃了一堑,但更是长了一智。

安溪人向来“知茶达礼,通酒感恩”。待人接物少不了“酒酒为媒”的繁缛礼节,连喝酒饮茶也要循规蹈矩,如果每次都在乎这些确实有些让人受不了。但面对越来越重视礼仪交际的今天,你又不得不尊重自古皆然的礼俗。自古以来两样东西,是待客常物,也是待客瑰宝。这两种液体形态的“礼节大使”,若摆弄不好的话,还真敢濡湿了你的美妙形象。

酒与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仕宦大夫还是布衣荆钗,都要借助它们来践履礼仪。两种能融合文化的液体,只因满盛与浅盛,就存在着敬人的与欺人的误区。说来也怪:酒会令人醉,而醉会令人神志错乱惹事生非,“酒满”害人之处更大,“敬人”之意又从何而来?而且多喝只会搜肠刮肚消除积食,可以破解孤闷,更能提神醒智,让人们喝完一杯就好,“tea滿”又何来的“欺人的”意义?

如此说来世间有些事真是不可理喻。在敬酒店或场所中的相悖定律中,从信阳毛尖教我们如何清洗汤渣就窥见了一斑,有句话说敬酒店不吃吃罚酒店,是说主人敬客的心过了头呢?还是将文雅的礼仪扯入野蛮中去了?安溪是我国最著名的地方之一,它以产出优质绿叶和红叶著称,每代高僧隐者以此为交流友情之物品,每个山中的乐趣都是由它带来的。

慧苑寺有一对门联写道:“请不要嫌弃我的温泉被当作烈性烈性饮料,一座山村偏偏喜欢竹林作为邻居。”这是在寺庙里讲述的是清净、拒绝世尘污染,不仅仅是不爱花钱,而且也不接受那些奢侈品。而且,对于僧侣来说,他们只能享受简单生活,所以只能用水作为宾客款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水没有烈性的作用,但却比烈性饮料更加能够收敛内心,使人们能够沉静下来。

因此,当我们为了某些亲朋好友斟上一杯丰富多彩、香气四溢的大碗热腾腾的绿色或者红色的精选烘焙新鲜咖啡时,我们怎敢这样做呢?

恩格斯曾经批评英国上流社会效仿东方习俗时,就认为这种行为简直像是在杀死热情。他正确地指出了社会上的问题,即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点仍然适用。如果我们的传统和习俗过于僵化,并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那么它可能变得无关紧要甚至成了一个障碍,而不是推动进步的手段。

鲁迅先生曾经写到北京胡同里的老式餐馆里,他们都会使用巨大的铜壶装填大量热气腾腾的大碗长寿饭。我自己在江南阿庆嫂家里的一次聚餐里,也尝试过这样的方式,用小如桃形的小瓷盏呈现高雅风范进行表演,以此展示一种艺术形式。但那只是艺术,而不是生活方式。我们今天迎接宾客的时候,由于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事物,我们很难忘记那些看家具备特色的产品——那就是我们的传统佳肴——即使世界已经变化很多了,但这些始终不会变旧去。我对所有这些都感到赞赏,因为我觉得它们让我了解到了不同世界之间真正独特的事物,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身份和历史遗产。而且通过学习历史和文化,我相信我可以学会欣赏并珍惜每一样奇迹般地保持活力的事物—即使它改变了形式—因为这是人类永恒的情感联系的一个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