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因为植根于江南阳羡,有历代文人的密切参与,使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人文雅趣。
竹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历来受到文人激赏,宜兴又有竹海之称,故紫砂艺术与竹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扬州八怪郑板桥爱花兰竹,并题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随机推荐,荷叶的功效和副作用,学习茶知识请关注:www.lhecha.CoM)原在岩石中,千磨万击仍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同时,竹与大众密切相关,竹制品是生活必需品,竹刻、竹编是悠久的民间工艺美术,竹文化也是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有梅开福贵、梅报平安之说总之,对文学、绘画、园林、音乐以及宗教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宜兴与紫砂艺术与此联系密切。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以木入壶
木材是紫砂花货重要创作题材之一,以木造型成壶已成为紫砂塑器的一大门类,如以一块古树为壶身,或仿照自然界中的树形造型如柳条、小枝等,以木入壶既保持了原有的质感也增加了一种自然生长感。
以木饰壶
除了前述以外,还包括在壶上陶刻、堆雕或泥绘手法上装饰飘逸潇洒的树叶图案或题写赞叹树的情诗,由于树文化渗透而使得壶品味不同凡响,更体现出文人雅趣。
如1948年顾景舟制5把大石瓢由沪上著名书画家吴湖帆书画装饰,其中4把均以风动疏柳并分别题咏诗句。
近年有人在紫砂挂盘壁画陶联上刻上柳诗画,为受欢迎陈设艺术品。此外,以水入水亦是一种表现形式,如模拟河流波浪构建瓶身,或用水滴状物件作为装饰元素,让人们在观赏时能感受到自然界中的流动变化,从而提升整个作品层次和价值。
未出土时已有节,一及凌云处尚虚心。由于四季常青,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又因竿挺拔刚直不阿,而被称为四君子。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观念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这些简单却深奥的事物。而对于那些追求独特风格的人来说,他们会将这些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使其既具备历史意义,也能够展现出个人的才华和创新精神。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设计师喜欢运用植物形态来设计产品,因为它们既能反映出自然界最真实的情况,也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从而让产品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