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茯茶北移了吗?我不同意,黑茶的功效与作用更值得探讨。1958年,泾阳茯茶在咸阳地区绝产,并战略转移到湖南。任何称为战略转移的决策都是出于人的意志或政策调整,而非说泾阳不再生产茯茶、没人买茯茶或品质下降。这一历史变革主要是由交通运力的改善所引发,形成新的格局。历史上泾阳茯茶兴旺与停业都说明了这一点。但媒体提出的“建国后咸阳人民茯茶厂搬迁益阳城工厂”说法,让很多泾阳商家不满,这种说法并不成立。

早在1958年前,湖南方面就致力于解决“ 茯茶发花”问题,历时十余年,可见技术门槛之高。站在从业者的角度,这一说法已经对“泾阳茯茶”的评价颇高,将其视作“源头”,然后有“南移”之说的推论。但作为陕西 茶研究者,我觉得仍需商榷。

其实,“三不离”的工艺已被老熟手总结出来,那就是水、气候和技艺三个不可分割的要素。这一点与程启坤先生关于中国 茶是小产区本质的观点相符。我将后续阐述此理。

由于咸阳城内无植树,所以水成为重要原材料之一。“三不离”工艺非常珍贵,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营销术语中,“金花”是 泾阳 茯茶 的USP(独特销售预期),而 “三不离”即为品牌区隔。此所以,从1368年至今,在最繁荣时期,没有其他地方模仿制作蛰藏地,不仅说明品牌成功,也表明科技水平尚未突破和取代。

尽管科技飞速发展,我们还无法超越并取代它。而今天,即使散开发花和表面发花也只是21世纪新技术。一旦实现自然状态,就如同食品界许多案例,一样值得借鉴。当消费者选择产品,他们只认《食品安全检测报告》。科学上我们承认当前科技水平足以让任何地方进行"发花"操作,这也是科技进步的一部分。不过,对于外界名目众多,但品质参差不齐的事实,我们不能忽视这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标准化与出口难题。

然而,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价格差距如此巨大?例如龙井,如西湖龙井和浙江龙井,其相同标准工艺下,却因土壤生态差异造成巨大价差?这个问题如何解释?

综上所述,由于是从另一角度看待的问题,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探讨。我重申:没有证据显示 泾扬 茯茶 南移,因为出了咸阳城区域,你可以叫做 茯茶,但不是 泾扬 茯 tea。如果政府及商家能把握机会做出精湛版型,那将是一个挑战!对于追求这样宏愿的人来说,就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一个使命;但显然,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大多数人倆顺风走,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