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垣,出生于1942年12月,籍贯安溪县,是一位在茶叶领域有着深厚功底的高级评茶师。他的成长和事业经历,可以分为三部曲:从1962年毕业后开始在安溪茶区工作,一直到1980年,他通过发表科技文章和讲授茶叶初制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他不仅教授农民如何种植和制作乌龙茶,还参与了全国多个地方的茶文化活动,为铁观音的标准化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三阶段则是在2006年被评为“泉州茶业十大贡献人物”之后,他继续致力于推广乌龙茶文化,并且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记者采访中,李宗垣回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有一次在湖上乡讲课时,有一百多名农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他讲述,这让他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他还提到,在2002年的全国高级评茶师考试中,他连续备考7天7夜,最终通过考试,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谈及tea leaf审评的话题,李宗垣强调审评对于确保产品质量至关重要,无论是在产地、科研、收购、加工、销售还是外贸等环节,都需要依靠审评来确定产品的特性、品质优劣以及价值水平。他解释说,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高级评价师,以及总审查员,对外形色泽、内质香气滋味汤色六大因素进行感官测试,以决定最终结果。
关于乌龙类中的“北水南香”,李宗垣认为闽北地区以滋味重量居首,而闽南地区则以香气更胜。因此,在进行香气审鉴时,要考虑浓度强度与品种纯正度,以及鲜嫩度。而在滋味方面,则要注意保持口腔灵敏性,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同时利用舌头循环打转来辨别不同味道。
面对市场变化和生产环境变迁的问题,李宗垣指出尽管传统标准相对固定,但随着市场发展必须不断调整。在他的看法中,“拼配”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使之更加稳定,而“文化”则是促进动力的关键。因此,他建议除了研究提升品质外,还应创品牌并宣传推广相关文化,因为这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