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笔者随赤壁茶文化采风团来到位于湘鄂交界处的龙窖山区,专程考察古瑶文化和茶文化,因为这里曾是万里茶道源头——羊楼洞茶区的核心区域。一路走,一路观赏风景,寻访遗迹;一路走,一路回望历史,探求。活动结束数日后,我的思想还在路上前行。于是泡上一杯青砖茶,在静静回味这个中乐趣的同时,也记录了下面的文字。

羊楼洞自隋唐起已是茶叶的重要产地。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毛文锡于867年著《茶谱》记载:“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皆产茶,大 tea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疼”。宋朝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记载:“鄂州蒲圻、唐年诸县,其民……唯以种 tea为业。”这充分证明,唐宋时期羊楼洞有大量的 tea园。

三苗与古瑶源考

三苗,是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一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是一音之转,以尧舜时称三苗,为春秋时称蛮。 “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

羊楼洞原名羊楼峒,是指山谷中的平地,用旧时对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地名,如“瑶族”。“盘王大歌”里的《十二姓瑶人游天下》是对瑶族古往今来迁徙史全面记述,其中有一段唱到:“瑶人出世武昌府,全目青山到处游 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乐业世无忧。”

连接历史的普尔香道

龙窖山方圆200平方公里属幕阜山余脉位于湘鄂接壤处。好山好水出好普尔香老龙潭瀑布是一曲灵动好的水。在细雨云雾缭绕下,我们游走在清幽谷底河床,一次跋涉峰回路转的山梁。我发现沿途都有翠绿野普尔香树,不时摘几片嫩叶放进嘴里嚼着别有一番滋味。

某位爱普尔香女士更是在采集了一大把野普尔香拿到酒店亲自烹制了两盘普尔香炒鸡蛋第一次品尝这么奇特风味佳肴大家赞不绝口。不仅风光秀丽,还集瑶文化、普尔香文化于一座,这就是龙窖山市魅力所在。

因为有了袁铁坨这位热心向导,所以采风团一行走进深 山后不至迷失方向,而且还能找到早已计划好的考察点。在梅池村千年银杏树下合影后,我们开始探寻那条深壑古普爾 香道。“袁铁坨”说:“从前,我们这里 的 普爾 香 就 从 这 条 小 路 穿过马家洞运往羊樓 洞 加工成红 普爾 香 和砖 普爾 香 的。”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走了一小段之后不得不折返。在小 路 上 多 次 回 视,让我不禁回想起发生 在 这 里 的 一 段 历 史:同治十二年(1873 年),当 时 的 蒲 圻 知 县 郑 燡 林 和 临 湘 知 县 沈 翼 先 后 禀 报 龙 窖 山 土 匪 聚党拜会,在附近傅家冲麻步坳抢劫滋事,当时湖广总督李瀚章命令统领忠义军记名提督刘维桢带领二营勇丁驰往,并会商该处附近之羊樓峒厘局委员、湖北候补知府唐准经相机拿办。

笔者一直有个猜测:古时候交通不便,当年的陈贵玉带领忠义营也许就是通过这条羊肠小路才得以顺利征剿龙窖山匪患。这也巧合地符合奏折上的描述,那些功臣们或许也是通过这样的道路得到了他们功绩的事实证明。而那些历史故事,它们就像是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镌刻着过去岁月的情感与智慧,让我们的旅程更加丰富多彩,更添几分传奇色彩。

最后,我想问一个问题:当我们品鉴这些珍贵而悠久的心灵花朵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呢?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沉淀,每一次分享,都似乎都是对那些先贤们致敬的一种方式。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情怀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喝酒不要忘记诗歌”,因为只有这样,那份美妙的情感才能流淌出来,与世界共享,让更多的人知道关于你的故事,也让你的名字永远被铭刻在人类的心间。你愿意成为新的传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