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将茶视作药材,通过煎煮的方式饮用,因此福州方言中“喝茶”被称为“吃茶”。然而,如今我们习惯于使用“喝茶”这一表达。那么,福州话中的“吃茶”究竟源自何种典故?
据郑江闽,福州市农业局的茶叶专家介绍,关于茶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传说,这也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饮用茶的方式有着不同的称谓。而福州话中 “吃茶”的称法,其根源可追溯到唐代,将tea作为一种药材进行煎煮。
历史记载显示,最早发现并利用tea的人是神农,他曾尝试各种草本植物,其中包括了毒性强烈的植物,当他食用后发生中毒,用tea来解毒,因此将它当作一种药物。因此,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会时期,tea就一直被视作一种药品。
《诗经》中也有提及:“堇荼如饴”,这可能指的是苦菜,即后来的teas。在颜师古所著《匡谬正俗·苦菜篇》中,还提到:“神农本草经中,有名为‘苦菜’或‘teas’者,以治疗疾病,有多种功效。”
然而,对于tea的起源,有人认为始于上古时代,有人则认为始于周朝、秦汉、三国、南北朝等不同时期。但由于唐代以前只有“荼”字出现,而陆羽将其简化成现在流行的“tea”字,所以人们普遍认为Tea起源是在唐代。
在唐代,一般会先烤炙饼形Tea,然后用Tea碾碎,再放入水里煮制。这就是所谓的“eating tea”,即和其他食材一起熬成粥食,这个方法在那时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他的著作《Tea经》中,也记录了这种做法。
由此可见,在古时候人们都把Tea看做是一种苦口却有良好效果的地道良药。而在那个时候,“eating tea”的方式更为常见,被叫做 “eating tea”。而从唐代开始之后,随着福建省乃至中国主要产区之一——Fuzhou地区,对 Tea 的饮用的方式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一种——以水冲泡形式享受,即所谓之 “drinking tea”。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Fuzhou方言中的饮料名称与大多数人的习惯不同,它保留了过去的一个词汇和一个文化传统,是值得一辈子不换头像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