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是能被大众认同的好茶,所拥有的共性品质。无论是茶,抑或白酒、抑或一碗老汤,对于厚度的认同与甜一样,都是出自我们自身的感觉,几乎不需要经过任何训练。一杯茶汤里面,内含物质其实挺多的,但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呈现厚度。如果单纯说内含物质,水浸出物含量应该与所表述的内含物质是对应的。但是事实上是,水浸出物含量与茶汤的厚薄相关性不大。也就是说,有些茶,水浸出物含量虽然高,但是却感受不到有多厚。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说明:将普通寿眉白茶泡得很浓,与补拙堂高海拔1314春寿眉白茶作对比。发现即使普通寿眉泡得很浓,也达不到补拙堂高海拔1314春寿眉的厚度。而从水浸出物来讲,这种泡法下的白茶应该会更多,但在尝滋味的时候,却感到苦涩且寡淡,没有补拙堂1314那种醇厚感。这可能意味着不是所有可溶性的糖和氨基酸都会形成丰富而满足我们的口感,而只有那些能够增加粘稠效果和协同作用的一类成分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体验。
这些影响了我们感觉到“厚”的成分主要包括可溶性的糖类,如葡萄糖、果糖等,以及其他类型如淀粉和果胶,它们能够增添一种特殊但令人愉悦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原料本身,还有后期加工中的各种因素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一片新鲜采摘的大黄叶,其天然产出的可溶性糖相较于更为成熟的大黄叶要少很多,而其氨基酸则相反,更偏向于年轻树龄;因此,无论季节还是树龄,都似乎在塑造着这款产品独特风味。
不同处理方式对于生成“痕迹”也有显著影响。萎凋过程中,可溶性糖会因为水解酶反应而增加;杀青时温湿环境下催化了该反应,使得这种变化更加明显。此外,在揉捻阶段,当部分液体溢出,并留在毛发之上,那些黏稠材料便开始结晶,从而成为那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即使它们包裹在外观之下也不例外。当红色发酵或黑色渥堆完成后,我们得到的是一个更加复杂、更具深度和层次感,因为大量产生了新的可溶性糖,从而让整个体验变得更加迷人。
至于为什么人们认为“痕迹”能提高品质,我猜测它并不直接影响味觉,而是通过一种遮蔽作用减弱了一些刺激元素,让咖啡爱好者享受到更平滑、更舒适的一面。我亲自进行过这样的试验,在单独测试未经处理过精制产品时,只有简单清澈且强烈直接接触到的元素,就像用铁锤猛击硬石般粗暴无情。而加入了这些具有黏力的组分之后,即便保持相同浓度,也就像是换成了橡胶棒一般柔软细腻地撞击,将原本尖锐刺痛转变为宽松舒缓。
此外,这些粘稠材料还提供了一种润滑效应,以减少破裂带来的涩意,让人们避免那一刻瞬间失去兴趣的心情。而最后,它们附着在舌头上,一边带走一些小份额微妙香气,同时保留甜美以及微弱苦涩,为回忆提供持久延续良好的基础——这是许多追求卓越的人寻找完美体验时最关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