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法,乃陆羽在《茶经》中缔造、纪录的一种烹调技艺,其所需之茶,必须选用饼制之品。首先须将其炙烤至香气四溢,再行碾碎成末,然后待汤沸后方投入,并以环形搅动,使其沸腾时停止。相较之下,煮茶法则允许使用冷热水混合,以长时间的熬煮来提取味道。煎茶法的要诀包括备好器具、挑选优质水源、掌握火候、等待汤滚沸、炙烤茶叶至出油光泽、碾碎成细末并过筛罗致纯净,以及最后的煎泡与饮用的过程。
此法在唐代中晚期极为盛行,不仅见于诗歌中的描写,还被视作一种文化现象。如刘禹锡《西山兰如果试茶歌》中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踟蹰。”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也赞美了文火下的香气和寒泉中的味道。而白居易在他的多首诗作中,如《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谢里李六郎寄新蜀茶》,都描绘了他对于这门艺术的热爱和深刻理解。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有着类似的描述:“碧云引风吹接续,白花浮光凝碗面。”而李群玉则在《龙隐士惠石禀方及团茶》中详述了“ 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的制作步骤,并且还提到了“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汤霞”。
五代时期徐夤的《谢尚书惠蜡面茶》赞叹着“金槽和碾沉香末”,而北宋苏轼则以雪乳初翻开始,他那句“铜铛得火蚯蚓叫”勾勒出了早晨煮 茶 的场景。而苏辙在回应子瞻关于煎泡的事宜时,也有著名的一句“铜铛得火蚯蚓叫”,表达了对这一过程的心情变化。
从五代到北宋再到南宋,这一时代的人们逐渐转向点拌(即点抹)式喝 茶 法,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传统技艺最终失去了人们的关注,最终成为历史的一个遗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实践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但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遗产,更是一段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