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这种茶通过细嫩的芽叶经历闷黄工序制成,因此得名“霍山黄芽”。霍山地处大别山腹地,古时属淮南道寿州盛唐县,所以有时也称为寿州黄芽春芽或仙芽。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霍山产茶的事实。

在唐代,霍山黄芽被视作高质量的黄茶之一,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中提到:“风俗贵茶,茶工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不过当时的霍山 黄牙还是蒸青团茶,而非锅炒散茶。明朝时期,霍山黄 芽更是享誉盛世,被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记录为当时极品名茶之一。

如今,主要生产地点集中在佛子岭水库上游,其中以金鸡坞、金头 山上的金竹坪和姚家阪马米尖所产的品质最佳,被称为“三金一乌”。由于多位于深远地区,这里的环境优雅,“峰峦叠嶂”、“林密泉长”,生态环境适宜,为青绿色树木提供了理想条件。这里年平均温度15摄氏度,每年的降水量约1400毫米,是培育高质量农产品理想的地方。

清代期间,因其独特风味和高品质,被封赏贡物,每年岁贡三百斤,可见其传统文化价值和市场认可度。

采摘这些鲜叶十分讲究,一般从谷雨前三至五天开始采摘,只能持续十几天。一共只采取一朵新鲜且细嫩的初级新蕾与两片叶子。在收获过程中,要确保每片都尽可能保持最原始状态,不受任何影响,以保证最终产品能达到最高标准。

制作全程分为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城五个阶段。杀青分生锅熟锅两个步骤:生锅用于杀青;熟锅则用于形成图案,即将轻柔揉捻成雀舌形;初烘采用烘笼进行加热控制火温不超过100℃左右,将六七次翻搅均匀后继续加热直至接近干燥,然后再次用同样的方法熔化合并四次最后一次下火处理后放置一日,让它回潮变色;最后再进行一次复烘增进香气,最终制成完整的产品。完成后的产品呈现出挺拔匀齐多毫发丝,无论冲泡汤色的色泽是否出现明显变化,都会带来清新的气息让人难以忘怀。此外,还可以感受到浓厚醇美但又不失甜而爽口滋味,有着特殊板票香气,当喝完之后留下的满口清香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