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的某个春日,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仍旧占据着领先地位。然而,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即将到来。在那个时代,东印度公司曾尝试引种中国茶苗,却因种子质量问题而以失败告终。直到一名叫罗伯特·福琼的人物秘密运送了高品质的茶苗和种子,这才打破了中国对茶叶资源控制权的局面。
根据《东华续录》的记载,那时英国人还不懂得如何种植茶树,而中国出口的任何一种茶都能卖出五六十两甚至更高价,还能附加百分之五的出口税。到了18世纪中期,红茶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流产品,其需求量巨大。当红酒成为了英国及殖民地居民生活必需品,大规模、成本效益高低廉的生产自然也不再是件普通事。
随着时间推移,英国开始转向其殖民地印度发展tea trade,并逐渐减少对中国茶叶的依赖。而同一时期,由于品质参差不齐,美国绿茶市场也被日本抢夺走了。这段历史让人们意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变化并保持竞争力的产品才能生存下去。
于是,“绿转红”似乎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追求的一个不可逆趋势。但就在这个背景下,有一个名字叫祁门红茶,它似乎成了唯一可以在印度红与锡兰黑之间逆袭的一份子。祁门红茶凭借其独特香气,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一席之地,不仅赢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金质奖章,而且与其他两个顶尖品牌——印度大吉岭和锡兰乌瓦共同成为世界三大高香红 茶之一。
然而,即便如此,祁门红茶仍然显得有些尴尬,因为它没有悠久历史,也缺乏文人的雅致形象。而且,从商业角度看,它更多的是由于贸易需要而诞生的,而非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洋商操纵价格、盘剥利润的时候,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一场不断重复的情景,无论是从生产端还是销售端,每一步都是关于权力与利益斗争的手腕游戏。
这使得祁门红 tea 的发展过程显露出一些“庸俗”的气息,与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但正如吴觉农所言:“庸俗与入世救赎或许是一体两面。” 祁门 red tea 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其独有的香气走出了国界,为 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提供了一款真正值得信赖、高品质的大师级red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