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幅外销画以绘画形式记载广州茶叶从种植、制作、品尝到装箱出口全过程 黄丹彤 刨土种苗 茶树长高 采摘茶叶 卖茶时节 分类拣选 清代茶叶箱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丹彤 一组12张茶叶题材清代广州外销通草画,用绘画形式完整记录了清代广州茶叶从种植、采摘、制作、品尝到装箱出口的全过程,最近由广州市民王恒从美国发现并购回。 广州通草画研究学者程存接受专访表示,这组茶叶题材通草画描绘的场面生动、完整,人物细节清晰。所描绘的地点极有可能就在今广州黄埔古港附近。 1月16日,记者应邀来到通草画收藏家王恒的办公室,见到了这套清朝外销通草画和茶叶箱。只见茶叶箱正面用金色写有楷书“雨前”二字,茶叶箱规格为边长33厘米的正方体,杉木制作,铅条包边,外表上漆暗红色。“雨前”四周以同样金色围起方形花边。 这套完整记录茶叶从生产到装箱全过程的通草画,全套12张,真实再现了清代广州茶农从刨土、种植、浇水、采摘、炒茶、挑拣、装箱、品尝、称茶等茶叶种植买卖全过程。 “在摄影术在中国普及之前,对清代广州买卖茶叶、装箱运输等过程的记载来自外国人的详尽描述出自美国人威廉·C·亨特在其所著《广州‘番鬼’录》一书。此前,我们也发现,有些外销画记录了茶叶生产的一些细节,但这套通草画第一次完整记录了广州出口的茶叶从种植到包装的详尽细节。”广州通草画研究学者程存洁说。 “18、19世纪,茶叶、丝绸、陶瓷是中西方贸易的最大宗商品,尤其是广州‘一口通商’年代,中国各地生产的茶叶、丝绸、陶瓷运抵广州,在广州卖给洋人。在广州,不仅有茶叶、丝绸、陶瓷的生产基地,还有加工场地。有关茶叶丝绸陶瓷的生产制作、运输和销售等过程,向来是西方人迫切想了解的内容,因而成为外销通草水彩画描绘的重要题材。”程存洁说。 “根据威廉·C·亨特的记载,西南季候风季节,外国商船随季风进入广州黄埔,开始收购装载茶叶舱货。从每年8月到11月,从内地运到广州的大批茶叶陆续抵达。当船只满载并陆续启碇时,东北季候风正好吹送它们出海。”程存洁说。 据悉,清代“一口通商”时期,外地生产的茶叶全部运抵广州后,需要先在广州加工,再向外商销售。 画风写实印证历史文献记录 “这套新购回的外销通草水彩画是对中外关系史文献记录的重要图像佐证,同时见证了19世纪中美两国民间友好交往史。”程存洁说,“这组通草水彩画反映的正是广州的时候。画中的地貌以小山岗为主,这与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记相合。” “更引人关注的细节体现在这组通草水彩画中的茶叶箱上,其正面均清晰注明了所装茶叶的名称,种类多达十几种:奇种、白毛、雨前、君眉、洞宾、上香、秋香、红梅、龙珠、乌龙、古劳、六安、小种。这些文字信息包含着诸多可供研究的信息:哪些是红茶,哪些是绿茶?它们又从何而来?这反映了广州是清代中西贸易的重要集散地。”王恒说。 程存洁介绍说,美部会传教士裨治文创办于1832年5月的《中国丛报》曾刊载有《论茶树》的专栏,其中有一篇文章说到了茶叶加工。文中写道:“两排或三排炉子设在一个大的空旷房间里,这些炉子用砖和灰浆建成。还有一排半圆球形的铁锅,设在一排排炉子的一边,成倾斜状,两口锅呈对称的形式排列,由同一火眼加热。已揉成一团的茶叶被倒入锅中,一次两斤或三斤。制茶工人用裸露的手去烘制茶叶,直至这些茶叶发热,以便于容易制成成品。然后制茶工人轻轻地将茶叶扫出铁锅,放在用草席盖好的桌子上,在桌子上再次揉茶叶,第二次揉好茶叶后,再次放入锅中烘制。有些情况下,要烘制三到四次。”程存洁发现,上述文字描述,正好与本次发现的外销通草水彩画中的烘制茶叶图的制作过程,起到很好的对照互为补充的作用。 还有一个细节是对茶叶采摘时间及茶叶的优劣进行说明的。《论茶树》专栏写道:“茶叶的采摘时间是五月中下旬,最好的茶叶相当纤细,像面条一样……茶行买得茶农之粗装茶后,再烘以火,即用竹筛筛分……筛选后,再分成上中下三等,用草席袋或布袋包起来,放在干燥的地方,等待外销。”程存洁说,通草水彩画中的图画正好印证了这些文字记录。 对于外销茶叶箱和通草水彩画画面上的茶叶名称,王恒通过微信朋友圈广征答案。程存洁则认为,仅从字面上看,可以推论是通过出品时节、所属茶种和民间习俗的方式命名的。比如“雨前”“小种”表示时节;“乌龙”“白毛”表示茶种;“龙珠”“洞宾”则意指民间习俗。 至于上述推论是否正确,希望有知情者继续向本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