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山要两个多小时,现在路修好了,坐车从山里到镇上只要四十分钟。” 宝峰镇代表刘照树笑道。 刘照树是宝峰镇龙凤桥村人,15岁便在龙凤桥茶厂工作,现在已是龙凤桥村的茶叶种植大户,几十年来,他见证了龙凤桥村的发展。 永川宝峰镇龙凤桥村,位于关门山水库库尾,属永川重要饮水资源保护区。 2014年,龙凤桥村被确定为重庆市级贫困村。2015年,宝峰镇针对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扶贫项目,总投资1396万元,重点发展村特色产业茶叶和王鸽,直接受益人口4310人,其中贫困人口905人, 山里没路,去镇上来回要一天 15岁的刘照树在村办的茶厂里工作,当时村里茶叶生意十分不景气,茶厂茶叶面积只有八十多亩。 村民自己茶叶种植的面积也不大,一户(一家)有七八亩茶叶面积就算比较大的。 1989年,茶厂之前的经营者不善,村里便让刘照树的父亲来接管茶厂。 “当时茶厂一年下来只能产一千多斤茶叶。”刘照树回忆着,“茶叶又卖得便宜,除去各种费用,一年下来基本上没有什么赚头。” 让他记忆最深的是,由于茶厂在山上,村里又没有公路,只能由人工来背。 “先要花上大半天装箱,然后再花两个多小时由人工背到泸永桥,在泸永桥坐上车后才能到镇上。到了镇上后,还得从镇上坐车才能到来苏、永川等地方。”刘照树说,去镇上买点东西,再回来,就得花一天的时间。 1998年,村里修了一条从茶厂到泸永桥的土路,2006年,又将土路翻修成水泥路。这就大大缩短了运输茶叶的时间。 “水泥路修好了之后方便很多,可以开车上去。”刘照树笑道,“四十分钟就下山了,现在村里也有公路,要买茶叶直接送到你家门口。” 补贴种茶,村民纷纷开始种茶 2012起,永川区政府针对茶产业发展,出台了苗木补贴、栽种补贴、三年管护等优惠政策。 优惠政策出来后,宝丰镇政府针对龙凤桥村情况,大力宣传、带动龙凤桥村村民种茶叶,并请区农委专家给村民上课,指导村民种茶叶。“一亩茶叶有一千多元的补贴。”刘照树说,“政策出来后,村里许多农户都开始种茶叶。” 2013年后,村里的茶叶种植大户增加,从以前的一两户发展到如今的几十户。 “以前一户只有七八亩地种茶叶。”他说,“现在一户小点都有二三十亩,大户是三四百亩。” 村民们生产出来的鲜茶,则按市场价全部提供给刘照树的茶厂。 “我主要是在技术方面帮助村民。”刘照树说,“整个村的茶树树苗、种植,都是我购买、指导。” 而刘照树经营的茶厂,也由最开始的八十多亩地变为了如今的七千多亩,一年收益也由几十万变为现在的两百多万。 茶叶产量增加后,不再是以前单一的叫卖,而是源源不断地销售到全国各地。 种茶第一年,她便赚了五千元 蒋永连是近年才投入茶叶种植产业的龙凤桥村村民,之前一直在家务农。 她一直想种茶叶,由于没有经验,也没有资金,便将想法搁置下。 2015年,蒋永连租下一百多亩地种植茶叶。 “种茶叶有补贴,又有农委的专家来指导,我肯定愿意种了噻。”谈起茶叶种植,蒋永连笑得合不拢嘴,“我不懂销售,只管种,把鲜茶摘下来卖给刘总就行了。” 种茶的第一年,蒋永连便赚了五千元。 现在,蒋永连已将种茶的面积扩大到了二百多亩。 “明年的茶叶比较好,一斤能卖几十块钱呢!”蒋永连笑道。本报记者 陈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