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茶生产接近尾声。日前,位于宁波市鄞州区贸城中路的它山堰茶叶总汇,两名员工正忙着包装新茶,顾客在一边等着取货。“茶叶刚送下山,就被抢光了。”它山堰茶叶专业合作社执行董事应铭世说。 鄞州茶叶逐渐集结于 “它山堰”品牌旗下,走过了6年历程。去年,全区茶叶总产值约4000万元,只占总产量2%的名优茶却拿下了2300万元。今年清明前后的几天里,“它山堰”名优茶销售呈几何式扩大,是去年同期的两三倍。 看中了合作社的影响力,今年又有30多家茶企和农户主动要求加盟,社员总数将达到50家,他们的总生产能力占到全区茶业的70%左右。 “品牌统一有利于鄞州茶企内外兼修,提升品牌含金量,使茶企和茶农实现效益最大化。”鄞州区农林局林业科庄瑞君说。 “小而散”:黯然失色 鄞州区是茶叶种植大区,种植面积约占宁波市的四分之一。但在2002年之前,全区茶企大多以生产珠茶为主,茶叶普通,售价偏低。 2002年,鄞州惟一的名优茶品牌——“东海龙舌”划归东钱湖。自此,鄞州区茶业进入“小而散”状态。而消费者对茶叶的要求却在不断提升,周边县(市)区又及时进行茶种改良和品牌运作,相比之下,鄞州茶叶黯然失色。 提升茶叶品质迫在眉睫。就在这一年,鄞州举行了名优茶评比,鼓励各地茶企改造茶园,增添设备,提升制作工艺。 珠茶价格低,成本高,竞争力不强,效益差,不少茶企亦萌生转型念头。“因此,全区各地茶企踊跃参与‘名优茶评比’。”庄瑞君说。 经过3年努力,鄞州区茶叶生产水平有了明显提升。2006年,在充分调研后,区农林局提出“联合优质茶企,创建统一品牌”的设想。 但是,重重顾虑让众多茶企踌躇不前。统一品牌,那自己以前创品牌付出的努力不都白费了?统一之后,又该如何管理、规范,是否能形成足够的市场影响力? 2007年,它山堰合作社成立初期,全区仅14家茶企加入。 在政策扶持下,2008年,“它山堰”蹒跚走向市场。 名优茶:跃居前列 统一品牌,抱团取暖,共同面对资金、成本、工艺水平、市场营销等压力。随着“它山堰”品牌运作的持续,鄞州区茶农和茶企渐渐尝到这一模式的甜头。 位于鄞江镇它山堰的国昌茶厂,今年春茶上市以来,销售颇佳。“每天销售15公斤不成问题,今年估计可达1000公斤。”负责人唐军良说。 作为老社员,这几年,唐军良充分感受到改革带来的裨益。小规模的茶企,利润有限,单独闯市场,面临包装、营销、库存等难题。加入合作社,不仅包装成本降低一半,设计还更精美;统一的宣传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合作社还在标准化改造方面给予统一指导,鼓励社员企业引进适宜本地种植的名优茶、良种茶,形成早、中、晚系列品种,提高名优茶品质的同时,延长生产季节。 “鄞州茶业近几年阔步前进,名优茶品质已走在全市前列。”宁波市林业局副局长、高级评茶师林宇鰑说。 在最近结束的“明州仙茗杯”名优茶评比中,鄞州区的“金鹅仙草”牌它山堰白茶喜获金奖。评审团团长、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龚淑英认为,鄞州白茶整体制作水平领先全市。 除“金鹅仙草”外,鄞州区还拥有 “它山堰”、“皎溪银舌”、“云岗仙草”、“千蕊”等十多个品牌。它们连续在数届“中绿杯”名优茶评比中获奖。 鄞州区林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区茶叶总产量约3000吨,产值约4000万元,其中名优茶约50吨,产值2300万元左右。不到总数2%的产量,却占到总产值一半以上,可见名优茶品牌带来的巨大效应。 再创新:面向未来 去年,合作社尝试走“名茶”变“民茶”之路,价格实惠了,品质却在提升,市民反响特别好。今年,全国茶叶市场普遍遭遇销售难,鄞州茶叶销售业绩却不减反增。 看好“它山堰”品牌的未来,“大岭”茶叶今年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负责人胡静亚表示,品牌认知度非常重要,一旦被老百姓认可,后期的产品开发,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企业自身的品牌也很有好处。 “越来越多的茶企愿意使用‘它山堰’品牌,有利于提升鄞州整个茶叶资源的利用率和市场覆盖率。”应铭世说。 如今,“它山堰”统一以扁形茶供应市场,市场辨识度高,品牌形象鲜明,但“它山堰”并不满足于经营传统茶,目前,合作社正在引进一批更适合做红茶的茶树。“新品种开发,消费者选择面更广,销售季节拉长,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应铭世表示。 为了维护和利用好“它山堰”品牌,鄞州区农林部门正打算成立茶叶包装中心,将全区优质茶集中后按品质进行分级,再供应市场。 “这有利于进一步确保茶叶品质稳定,形成良好口碑。”鄞州区农林局副局长吕飞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