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发现闷黄让黄茶变得不一样的
在我初次尝试制作黄茶时,遇到了一些意外的事情,那就是闷黄对黄茶品质的影响。记得那时候,我还只是个菜鸟,刚开始接触绿茶的生产过程。在那个夏天,我决定尝试制作一批自己手工制成的黄茶。
到了采摘季节,我带着满载希望和好奇的心情去了山上。我选择了那些色泽金黄、气味浓郁的小叶子,并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了晒青。然而,当我将晒好的青叶放置于密闭空间中等待自然风干的时候,发生了一点小插曲——由于天气突变,一场阴雨绵密的小雨突然降临,使得我的“原材料”遭受了潮湿侵袭。
这时候,“闷黄”的概念就出现了。当青叶因为湿气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状况,被称作“闷”。这种情况下,原本应该在室内自然风干的青叶,因为缺乏足够通风,这使得它们无法完全发挥出应有的香气和色泽。这让我意识到,在制作高质量的绿茶尤其是金丝酱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黃茶”)时,“闷黃”的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当我终于把这些被潮湿困扰过的手工制成的绿毛蟹准备好了后,再次品尝它们时,对比之下明显感觉到了差别。通常那种清新、细腻、微苦且略带甘甜口感,现在却变得重口味且失去了它本来的精致度。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在最简单的手工步骤中,也有那么一些细微变化能够极大地影响最终产品的品质。
从此之后,无论何种条件下,只要能避免青叶被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就不会再有类似这样的经历。但每一次回顾过去,当时那批未能完美完成的手工制成绿毛蟹,它们虽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但却是我学到的宝贵经验之一:控制好环境因素,不仅可以确保产品质量,还能让每一位消费者都享受到最佳体验。而对于像我这样一个热爱这份工作的人来说,每一次挑战都是向更高境界迈进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