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茶、咖啡、可可三大无酒精饮品中,茶是最好的饮品,在评定茶叶质量优劣时,色、香、味、形中,应以香和味为本,是天然饮料品质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因素的体现。而色和形随茶类制造方法等人为因素可以改变;但在现今市场中,由于受到部分商家的炒作引导,人们却把形和色的感官认识摆在了茶叶审评的首位。 太平猴魁的魁伟重实,白毫含而不露,猴韵独特,滋味醇厚,回味无穷的暗绿色和带梗连叶的天然美在绿茶中独树一帜。在如今的市场中,人们对它的“扁平挺直”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市场上就出现了“布尖”“龙井式”的猴魁,猴魁核心产区也在制茶工艺中造型上深下功夫。 最常见的是猴魁嫩叶杀青后毛火和抽屉式烘箱,每一口锅陪四人,将芽叶拉直包紧排列在烘屉一卜,再夹紧压扁进行烘焙,使之扁平挺直。但这人工理条的手工作坊过于原始,而且工效太低,每套班子只能加工0.5~0.6kg/h。 今年引进浙江奉化某制造厂装置的BJ一02型“茗扬”台式茶叶成型机。笔者亲自参与了操作,认为其优点是: (1)该机施压平稳,受力尚均匀,自动压扁,基本上可保证茶叶压出的扁平度一致; (2)茶叶缩条较优良,最快产捏尖50克/分钟; (3)该机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 其不足是: (1)其产品仍属于半手工半机械化,每台受其体积限制,只容3人操作,3人各自逐一把原料送进转车轴下孔内,由轴转动压扁,另一人则负责把压扁成形的捏尖依次排列在烘箱上。 而四人所完成的工作量其工效与手工理条速度不相上下; (2)在启动机器前和操作中,每隔一段时间要向横轴上喷水和揩拭,否则杀青后的芽叶就因茶汁或茶末聚结而无法继续操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成型进行; (3)和手工理条对比,烘干后,成品颜色略显墨绿,不如手工理条的呈苍绿色; (4) 该机售价三千余元,要价较高。茶农算账,望而生畏。认为工效不高,可有可无,有的算了一笔账,认为效果不明显。 笔者认为,近年来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和农业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T=较多,使季节性茶叶雇工受到影响。名优茶生产的诸多环节仍以人工为主,茶叶机械是茶叶科技化新技术应用的主要载体。先进的农机技术普及有利于促进茶叶科技成果转化和全业全程机械化。茶叶研究机构应向科技型工业接轨,政府应向农民推广先进技术,提高茶叶生产力。 笔者认为: (1)茶叶机械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茶叶品质,要让茶农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机械的适用性和经济实惠是用户评审机械的重要标准。 (2)茶机设计要考虑操作结构、安全机构、清洁卫生、节能减排、防噪音和茶农文化水平,操作简单,方便维修,价格要合情合理,要茶农能够承受。 (3)不同茶叶鲜叶(老嫩、长短、壮瘦等)、不同动力(电、柴、炭、煤一旦停电,皆可换用)、型号俱全(可联动传动,流水线作业也可单机作业,任用户自选)。 (4)传统的制茶工艺是在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中不断探索和改进而逐步形成的,茶机要保证和符合名优茶的品质和风格,不能“改天换地”,也不能“因噎废食”,必须在研究名茶传统工艺和掌握制茶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以工艺规范为依据,进行工艺优化,确定工艺参数。 (5)茶机要符合名茶的优点和要求,有的名茶扁形(如龙井)、条形(如毛峰)、卷曲形(如碧螺春)、圆形(如涌溪火青)、片形(如瓜片),色泽也不同,有的翠绿,有的嫩绿,太平猴魁为苍绿,涌溪火青为墨绿。而苦、涩、甜、鲜之味感是以茶汤中的物质为基础,风味是茶叶质量特性,跟人的嗅觉和味觉综合感受的美好印象客观存在,各有差异。以太平猴魁而言,必须在保证其猴韵幽香味醇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扁平挺直”。 (6)各类名优茶制茶车间,应根据各类名茶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简单的操作规程,定期对生产加工机械进行清洗,严防污染茶叶,茶厂地面干净,加工人员应身体健康,禁止吸烟和随地吐痰,女员工不得使用化妆品。茶叶试制成功后销售前,应对口在茶区为其“适应性”交给茶农试用。再将产品投入市场,进行色香味形评价、信息反馈、扬长避短、改进工艺,以保证其“有的放矢”和“适用性”,达到产销两旺的效果。 茶机生产企业应当使茶机产品符合标准,既有开发观念,又有用户观念和战略观念,把好质量关,讲究实效。只有好的机械设计,茶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才有保证,生产的茶叶产品才能得到消费市场的认同,为茶农创造收益,茶机企业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也应加强为茶农的服务,要发挥指导和推广作用,加强先进技术的培训、推广,及时为茶农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支持科技改革、、贴息补助,采取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项目上予以优惠,不断推广提高茶机的使用率,为茶农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