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6大茶类中,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风味深受喜爱。《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于2003年实施,并在2008年12月由国家标准取代,两者都将普洱茶定义为使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原料并进行后发酵的散或紧压形式。但是,这两个标准均强调了“晒青毛茶”这一关键因素。

尽管如此,关于晒青与烘青普洱茶的区别仍然引起了广泛讨论。传统意义上的普洱都是通过晒青工艺制成,而烘青则是一种较新的加工方法,由于热量更高、干燥时间更短,它使得新鲜出炉的普洱生茶更加清香、甘甜且不苦涩。这一变化源自2005年的市场需求,以迎合那些无法忍受生普洱苦涩口感的大众。

要理解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了解它们在初步加工中的干燥方式:晒青、烘青和半烘半晒(也称打毛火)。这些过程并不影响杀青阶段,但决定了最后产品的外观、汤色和香气。

从外观来看,晒干后的墨绿色泽会随着时间变得油润而发亮,而烘干后的颜色则会显得较浅,有明显下降光泽度;半烘半晒出的产品呈灰绿色。汤色的不同也是一个分辨点:最终产物有浅绿( 晶莹),带金边(略带黄)或者纯粮红。

至于香气和口感,不同处理方法也导致了差异。在短期内,经历过太阳照射时可能有一些特殊味道,如淡淡花香或草本香气。而长期陈化后,则愈加沉稳并且越喝越甜。在对比豆类香气方面,如果新鲜出炉的话,可以通过是否存在豆类风味来判断是否采用了烘法。如果是用小树材制作,则通常情况下,小树材制成的生态环境相对恶劣,使得所有三者的苦涩程度都会低一些,但前提条件必须是一样的地区的一样品质的小树材比较才有意义。

对于存放价值的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只有遵循国家规定,即使用云南大叶种晾曝自然阳光干燥才能被称为真正的 普洛依定性意味着这样的产品拥有悠久陈化时尚能展现出最完美状态。而对于喜欢自然风味的人来说,他们享受的是从植物开始到整个制造过程中保持原始状态,然后再经过岁月赋予它更多魅力的体验;而对于那些追求长久保存价值的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种能耐泡又不易变质且每次泡水都能释放不同的美妙滋味这种古老而神秘等待我们的东西——即使是在漫长岁月里也不失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