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云南省发布了《普洱茶地方标准》,明确了普洱茶的定义为“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这份标准规定了普洱茶必须是由晒青毛茶制成,并且具有特定的外形、色泽和香气。然而,这个定义并未禁止使用烘青工艺制作普洱。

到了2008年12月,中国正式实施了新的国家标准,对普洱茶进行了更严格的定义:必须使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大叶种晒青毛茶,并在同一地区采用特定的加工方法。这个新标准强调了地理标志与原料材料之间的联系,认为只有遵循传统工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普洱。

尽管如此,在业界和消费者中仍然存在关于晒青与烘青 普洱之间差异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味道好,无论如何制作都可以称之为好的普洱,而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认为,只有使用传统晒青工艺才是正宗。

为了澄清这些混淆,我们需要了解两者的具体区别。在初期生产流程中,即摊鲜、杀青、揉捻等步骤之前,“晒”、“烘”及“半烘半晒”的干燥方式并无本质区别,它们都是指通过低温(60度以下)或高温(80-130度)的干燥来控制水分含量,使得新鲜采摘后的绿色新芽变成可储存久远且保持风味不易损失的一种状态。这三种方式决定着最终产品所呈现出的风味特色,以及耐泡性和保存价值。

从外观上看,晾干后的墨绿色较深;两三年后开始油润发亮,有饼面紧结;而烘干后的颜色则较浅,有饼面松散。汤色的颜色也不同,一般来说,是浅绿色的汤液;至于口感方面,由于温度处理不同,其香气与滋味也有显著差异,其中包括豆类香气是否出现等因素。此外,还有苦涩度的问题,如果比较的是来自同一地区的小树苗,则可能发现烘烧后的品质略优于其它两者,但这依赖于原始材料质量以及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对于长期储存问题,一些专家认为仅凭国家标准就无法完全确定一个产品是否适合长期保存,因为它们更多关注的是原材料来源以及加工方法,而不是最终产品能否满足长时间保存需求。因此,对于那些追求自然风味与陈化美感的人来说,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加符合自然规律,从头到尾遵循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大型叶子制成的生态草本单品,这样的产品往往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时间赋予其独有的魅力。而对于喜欢短期享用的朋友们,那么一些非传统的手法制备出来的小规模批次,也许会提供一种不同的饮用体验。但无疑,不管是哪一种,都需要对自己的喜好作出正确判断,以便做出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