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紫砂“手工壶”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除了极少数质量参差不齐的“灌浆壶”之外,紫砂壶几乎都是手工制作的。说一件是“全手工制壶”,实际上更准确地描述的是它的手工拍制身筒、精心雕刻壶盖和钮扣等细节。这种说法在某些时候可能被用作市场营销策略,或许有些卖家为了销售而使用这类含糊的表述。
随着紫砂文化的普及,“新概念”层出不穷,关于泥料分类和命名已经让人眼花缭乱。此外,“手工壶”的概念也逐渐浮现于市场中,其价格往往伴随着这样的标签。而对于那些习惯于模具制作紫砂艺人的老艺人来说,这种说法无疑是一种挑衅。
那么,“手工壶”究竟如何定义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完全依靠双手完成所有制作过程的作品。如果我们将茶叶分为机制茶与手工茶,那么使用机械代替部分或全部手动操作生产出的物品就不能算作真正的手工产品。在紫砂艺术中,即使使用了工具,但只要每个步骤都以精心的手触完成,那么它仍然是“手工作品”。
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个陶瓷艺术品的价值,那么许多今天世界级知名作品恐怕都会被从博物馆中移除,因为它们都曾经使用过模具。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明代,一位名叫潘春芳的人在澳大利亚定居后,就曾撰写文章提到古代制香炉时所用的模具技巧。
然而,在制作一件精美的紫砂壶时,我们需要多达几十种工具,模具仅是一个辅助工具之一,用以塑造局部结构。不过,没有人能够完全没有任何工具,只凭一双巧妙的手臂就能创造出完美作品。因此,我们应当客观看待利用模具成型这一技术,而不是对其进行绝对否定。事实上,有如七老王寅春大师这样的高超艺人,他们甚至能通过翻模来创造出更加独特的地貌。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有年长的一辈重拾传统技艺,还有四五十岁以下优秀艺人们能够掌握拍身桶技法,而即便是年轻学徒们,也开始学习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技艺。拍身桶作为一种独特风格,更容易打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事迹。但值得指出的是,即便存在一些夸张或不恰当的话语,如把单纯拍身桶抬升为“全手工制壶”,这显然违背了语言学规范中的称谓,并且忽视了其他形式同样重要的情感价值和劳动成果。当一件作品因为其难度巨大、费力且产量有限而价格昂贵时,这样的评价才算得上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