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通议》中说:“醇正之作,尤深於经者,其苍劲处,非浅学能及。” 有人认为,“苍”是一种颜色,适合于天空、树木,或者书法。纵然紫砂也有诸多色彩,然而,它却有一种本色,朴素而内敛。这一点与天空、树木和书法触类旁通,却无异致。事实上,“苍”不仅是颜色,更是形状,是体态,是神魂,是人用心与手塑造出的一种生命。说得再严重些,更是一种生命的再造和传承。 有人说“劲”是一种力道,我觉得更是一种光芒。这种光芒,能感受,而不能触及;深藏于内,又幻化于外。它是一种历练,是一代伟人眼中“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心境。物理的温度,让它从胚胎收缩,造就了它刚毅的筋骨;岁月的浸泡,让它与人世融合,练就了它的浩然的光泽。
作为用器,看重器型的舒适、用料的安全和使用的方便。同一种器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紫砂,或用,或玩,往往与收藏无关。很多时候,对紫砂的许多方面都有极大的宽容,唯独一点深求不懈,那便是每一件紫砂的神态。因为,神到了,它才能活。 “神”总是以“型”为载体,又通过“型”来展现。盖钮,一个往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记得一位老师说,无论是壶是杯,我们只需要看盖上的钮,但凡传神的作品,一个钮便是一个整体的缩影,看到了钮就应该能看到整个器物的神态。

有的人,讲究一茶一壶,一茗一杯。也有的人,无论是杯、是壶,都进进出出了各种各样的茶叶。欣赏专一泡养所成就的纯粹,也希望五味杂陈的循环能陶冶出它们泼辣的内心。专家也好,杂家也罢,爱,就好。 对紫砂的追求,从爱上便未停止,就像生命难舍蓝蓝的白云天。我们能见到的紫砂太多太多,然而能让我们心动的却很少很少,所以我们总在不断寻觅,过程往往很难。遇见,真是一种机缘,可能与造化有关。 对于紫砂,我的认识可能还很浅显,却也可以有很多的话娓娓道来,而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感悟,最主要的也只有这么多。很多时候,我说不清,它究竟是一种单纯的丰富,还是一种丰富的单纯。

紫砂壶为茶而生,它必须要符合饮茶人的习惯。古时候但凡以闲情逸致来饮茶者,大多是文人骚客,或者是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这些人才会讲究茶具,幸好有他们的讲究,才使今天我们能从紫砂中体会到文化和情趣。 茶壶之“小”情趣紫砂壶作为生活器具,一开始都做得比较大,在把玩方面有所欠缺。文人茶人参与之后,一手可握的壶型才逐渐兴盛。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论,乃作小壶……” 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到底说了些什么呢?他们说:“茶壶以小为美……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定,太迟则已过。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从此,这些符合饮茶方式和文人趣味的小茶壶,便竞相出现在文人的几案之上。

茶壶之“雅”文化小茶壶适合在手中把玩,显得特别可爱,而且壶身会因抚摸擦拭,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所以《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黯然之光,入可见鉴。” 仅有情趣还是不够的。清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一位文人陈鸿寿(曼生),他与制壶艺人杨彭年等人合作,设计制作了却月、横云、合欢、饮虹、井栏等壶型,又邀文人好友为之绘画、刻文,使紫砂壶成为书画的载体,让紫砂真正进入了文人壶时代。
这些紫砂壶,或由书画名家设计,或由书画名家题词,或由书画名家镌铭,融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壶,将壶艺、品茗和风雅情趣化为一体,大大丰富了紫砂的文化内涵。紫砂壶原本只是一件喝茶用具,却因文人和艺人的合作,演变为融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的高雅之品。 文人的参与改变了陶手们做壶的方向,提升了陶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直接把华夏文明的要素融入紫砂,比如引进各种青铜器、玉器的造型等等。主流文化元素的进入,使紫砂价值倍增,一些书画高手也因作品刻绘紫砂壶得以流传天下,正所谓“壶因字贵,字以壶传”,可以说二者是相互辉映并更显璀璨。 既然了解了这些,闲暇之时,不妨端起你的紫砂壶,仔细瞧瞧,看看它的身上到底蕴藏了多少传统文化。如此喝茶,乐趣也倍增。

风音堂紫砂艺术以工艺美术为根,以传统文化为源,以茶文化为媒,逐步形成自身的、独有的紫砂艺术。独具特色的、独具风格的、独树一帜的紫砂风格。大家一起探讨紫砂文化传承
每把壶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来说说你与紫砂的故事 !觉得本文不错请分享到朋友圈吧。分享给爱茶爱壶的朋友。
本期编辑: 风音堂在朋友圈分享我的紫砂生活,以及紫砂知识,同时也分享好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