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恒:建水紫陶从7家到993家,揭秘其迅猛发展背后的故事与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在这片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有一座千年古城,它就是建水。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水紫陶得以诞生,并逐渐成为这一地区最引人注目的传统工艺之一。
自2004年的7家陶艺作坊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到了2006、2007年的30多家,再到2008、2009年的70多家,最终在2015年底达到560多家,在2016年达到了993家的数量。这段时间里,无数的人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申报了建水紫陶地理证明商标,比如成立了紫陶研究会,比如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比如参加过杭州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这些都是让建水紫陶重获光彩的一系列努力。
然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被称为“步头”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名为“惠历”的古城。“惠历”是当地彝语直译音,而汉语将其理解为“建水”。这个名字源自当时南诏王朝修筑的一座名叫“惠历”的城市,“惠历”意味着一片广阔的大海子边缘的小村庄。正是这样一个名字,让我们对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文化有了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不断探索和学习,我们了解到,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建水紫陶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创业道路。在那个时代,由于体制和地域等因素,一时之间失去了外界对它的关注。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云南省茶产业尤其是普洱茶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契机,人们重新发现并重视起了这项传统工艺。
今天,你可以在昆明乃至全国各地的大型茶叶批发市场中看到琳琅满目的建水紫陶茶具,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标志。而这些,都无疑增添了一份关于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与守护之间复杂情感纠葛的情怀。